1樓:左丘蕾鄧碧
太極拳論是一篇關於太極拳的經典理**章,作者是武禹襄。
該文章主要闡述了太極拳的運動特點和基本原則,提出了「以柔克剛」、「以靜待動」、「以圓化直」、「以弱勝強」等重要觀點,為太極拳的發展和推廣奠定了基礎。
以下是太極拳論的詳細內容:
1. 以柔克剛:太極拳強呼叫柔和的力量化解對手返喚含的攻擊,而不是以硬碰硬。通過運用內力和技巧,達到制勝的目的。
2. 以靜待動:太極拳強調冷靜觀察對手的行動和意圖,鏈爛不輕易出擊,而是等待對手露出破綻時再採取行動。
3. 以圓化直:太極拳強呼叫弧形動作來化解對手的直線攻擊。通過圓的運動方式,使對手失去平衡,從而達到制勝的目的。
4. 以弱勝強:太極拳強調通過技巧和內力的運用,使弱者能夠戰勝強者。太極拳注重培養內力和耐力,使弱者能夠在長時間的戰鬥中保持優勢。
總之,太極拳論是一篇非常漏笑重要的文章,對於太極拳的練習和掌握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武氏太極拳的武禹襄生平
2樓:破碎的夢
武禹襄(1812–1880)為武氏太極拳創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號廉泉,河北省永年縣人。祖輩世代傳文習武,兄弟三人,兩兄皆進士後任職,禹襄自幼習文好武,性孝友,俠尚義,鄉秀才,廩貢生,侯選訓導。
約1850年同鄉楊露禪(1799—1872)自溫縣陳家溝學藝返鄉,禹襄兄弟愛其術而從學陳氏老架太極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親赴河南,從溫縣趙堡鎮陳青萍學習陳氏新架太極拳二路月餘,得其精妙,並從長兄武澄清處得王宗嶽《太極拳譜》,讀後大悟。在鑽研太極拳陳氏新老架式的基礎上,結合《太極拳譜》之精華,通過自身練拳體會,融會貫通,創出姿勢緊湊,動作舒緩,身法端正,步法輕靈並要求內氣潛轉,以氣成式的太極練法。
此式既不同於陳使老架和新架,也不同於楊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後人稱之為「武氏太極拳 」。
武氏研究太極拳,創試驗之法,每招致鄉勇以自驗其技,並反覆筆錄修訂,故拳式中式勢可用,無一空架。
武氏一身雖然研究太極拳術最為精深,但終以教讀自任,故此拳傳人甚少,只傳其甥李經綸(字亦畲)技藝最精。
武氏論著較多,先著後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十三式說略》,《四字秘訣》,《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據其本身體驗而寫成,所以已故著名武術家顧留馨先生稱武氏著作為「簡練精要,無一浮詞」。
武禹襄(1812--1880)河北邯鄲永年人,出身官紳人家。當楊露禪從陳家溝返鄉,武氏兄弟愛其術,從楊學習陳氏太極拳大架,得其梗概。後武禹襄兄長於1852年中進士,任河南舞陽知縣。
武禹襄赴兄長任所,順道過溫縣陳家溝,擬求益於陳長興(1771--1853).經長興老介紹,遂從陳青萍學陳氏太極拳小架,學拳月餘,備悉理法要義。又於舞陽鹽店得王宗嶽(乾隆年間人)《太極拳論》更有啟悟,以練拳心得著有《打手要言》;又衍為《十三勢行工心解》.
並歸納鍛鍊要領為《身法八要》.其著作皆心得所著,簡單精要,無一虛浮。成為一家。
武禹襄傳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亦畲傳郝為真(1840--1920).
有誰知道溫縣陳氏太極拳的陳家溝武校,陳家溝有幾個教太極拳的武
最好的是陳來家溝的太極院源 由陳炳老師直接教,還有其他如陳小星,陳志軍這樣的嫡系傳人。而且最重要的是收費非常合理。這是收費標準 有沒有女子班?專修的話要是住在那兒怎麼算錢?就是一年學費加住宿不含吃飯3200嗎?陳氏太極現在在上海徐彙區也有哦 都有的,小學到大學,學費還可以吧 河南省溫縣陳家溝太極拳學...
練習太極拳的祕訣,怎麼練好太極拳
太極拳的三大原則,也是練好太極拳的三大祕訣。第一個 祕訣 太極拳是流體的,不是固體的。水啊,風 啊!練拳,一定要練得柔軟,僵硬不行。流體怎麼形成?就是三維空間,點線面體,線路就是這樣子的,始終像流水一樣,這樣會很靈活,像蚊子和蒼蠅這類蟲子,走的是三維路線。所以,不會很輕易抓住它們,因此,打太極拳就像...
陳氏太極拳精要十八式有什麼特徵,陳氏太極拳精要18式,24式,老架一路的區別
陳氏太極拳的風格特點是 架勢舒展大方,步法輕靈穩健,身法中正自然,回內勁統領全身,答以纏絲勁為核心,動作以腰為軸,節節貫串。一動則周身無有不動,一靜百骸皆靜,運動如行雲流水,連綿不斷,發勁時鬆活彈抖,完整一氣。練習時要求 虛領頂勁,立身中正,鬆肩沉肘,含胸塌腰,心氣下降,呼吸自然,鬆胯屈膝,襠勁開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