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佛和做惡開頭的兩句佛語

2025-07-17 14:10:06 字數 5632 閱讀 5728

1樓:匿名使用者

1、 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2、 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

3、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請問佛教的佛語有哪幾句?

2樓:網友

一:一切皆為虛幻。

二:不可說。(有些話是不能說出來的。一旦失口,往往一絲脆弱的牽伴都會斷掉,縱然痛惜也)

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四: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七:大悲無淚,大悟無言,大笑無聲。

八: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九: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十: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3樓:網友

你只要學會阿彌陀佛就夠了。

4樓:阿輝不乖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哈哈哈。

求兩句能讓人心靜的佛語,聽清,是佛語

5樓:像光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6樓:緋雲戀夕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7樓:至尊冷雪

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這是二句嗎?

8樓:不會放晴

寧靜而致遠。

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

9樓:安逸的淡定

大江分日夜,畢竟只向東!

佛家有哪些拋磚引玉的佛語

10樓:匿名使用者

有這麼乙個故事:乙個人,在他經過險峻的山路時,一不小心,竟然掉到深谷裡去了,多虧抓住崖壁上的一小樹枝,人懸蕩在半空中,上下不得進退維谷,生命危在旦夕……忽然他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懸崖上看著自己。見到了救星,他立刻求佛陀說:

佛陀!我快支援不住了,您慈悲,救救我吧!」

佛陀說:「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有辦法救你上來。」到了這種地步,他人想都沒想就說:

我全聽你的,全聽你的!」這時佛陀說:「好吧!

既然這樣,你立刻鬆開抓住樹枝的手!」

那人一聽,心想,我把手一放,勢必掉到萬丈深淵,跌得粉身碎骨,**還能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緊樹枝不放,連連搖頭……佛陀看到他執迷不悟,說:「捨得,捨得,有舍有得,敢舍敢得,不捨不得啊!

於是重生的機會也就離他而去了。

其實生活中有許多東西就像這個抓住樹枝的手,因為在你「鬆手」捨棄自我的一瞬間,在你做到了一般人都不敢大舍的舉動之後,生活註定會徹底改變。人生在世,想得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了,這是人的本性,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動力。但是,慾壑難填,慾望常常使人對舍與得把握不定,不是不及,便是太過。

所以,每當有些東西和事情繾絆困擾在心時,請想想佛陀那「舍」的開示,你的心靈會自然而然地得到平靜和安寧。

捨棄不義之財,得到的是做人的清爽,可以半夜不怕鬼叫門;

捨棄功名利祿,得到的是淡泊和真實的日子,而不必常常自危患得患失;

放棄痛苦的愛曾經的痛,得到的是重新的機遇,不一樣的感受;

放棄庸人自擾陰影的籠罩,得到的是擁有今天風和日麗的心境。

當你沒有了一心想要的,或是你滿心害怕失去的東西時,還有什麼可以叫你憂、思、愁、慮、夜不成眠的呢?

想想自己從前那些時候,感覺自己真是貪,多像那掉到懸崖下的人,緊緊地抓住認為鬆開就失去一切的那棵小樹枝,直弄得自己和親人滿面憔悴、身心疲憊,遍體傷痕、痛苦的在那裡堅持又堅持,而重現的生機卻一次次從身邊錯過,最終得不償失!

其實不光只我乙個人貪心,這世上同樣貪心的人多著呢,誰沒有緊緊死抓的那樣一棵小樹枝,而,誰又捨得鬆開那隻手?

值得慶幸的是現在我自己終於可以鬆開那棵樹了。

求一些佛語

11樓:覺正淨

真是學佛的,怎麼會有死也是一種擺脫的想法呢?此生壽盡,未得解脫,仍還是在六道輪迴,受生老病死苦,怎麼會說死也是一種解脫呢?

逝者已矣,一樓師兄說得對,安慰你朋友不是說不好,但是對往生者又有什麼幫助?身為學佛信佛的人,要做的,不光是安慰朋友,安慰朋友誰都能作,學不學佛信不信佛沒有差別。

學佛信佛者與其他人有差別的是你能告訴他佛法中的方法,讓他幫助他的弟弟,往生佛國淨土,不僅不再受苦,將來成就大菩薩了,還能廣度眾生;如果不能往生淨土,那也能往生善道,雖未解脫,至少免受三惡道苦。

買櫝還珠的故事很多人都聽過,佛法在這種情形能做的比用幾句佛語安慰家屬多更多,而且事實上當你與往生者家屬一同在幫助往生者的同時,對於家屬來說就是最大的安慰。這是真正信佛的朋友才能作到的,其他不信佛的朋友根本作不到這一點,不要取小失大,可惜了佛法。

12樓:徭青寒鞠晴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為佛教。

13樓:酆令慧芒石

諸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一切行無常,生者必有盡,不生則不死,此滅最為樂。

14樓:網友

生死本無常,你的弟弟病逝也是因為他自己的業障所為,大限已至,無需哀愁。現在你要為他做的就是幫他做功德,讓他有個好的去處,而不是在這裡悲傷,因為你的悲傷,有可能使他留戀。而留戀世間對於故者來說是最不可取的,那樣會很容易墮入惡道的。

生死業緣,果報自受。

15樓:繁星流動

諸比丘,何謂苦聖諦?

生是苦;老是苦;死是苦;愁、悲、苦、憂、惱是苦;怨憎會是苦;愛別離是苦;求不得是苦。簡而言之,五取蘊是苦。

16樓:

1.病痛都是還債,都是了業,債越少,擔子就越輕,障礙就越少。

2.死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另一期生命的開始。與我們這一期的緣分結束了,但下一期的緣分又開始了。有今生就一定會有來世。

3.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死亡就像搬家換房子,房子雖變,主人未變。

4.是人都免不了一死,俗話說生命無常。只有瞭解了生死的規律,認識生死的本質,才能擺脫死亡的恐懼,才能出離輪迴,了生脫死。

5.輪迴的本質是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無人能倖免。

6.情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

南無阿彌陀佛。

17樓:我是佛子

阿彌陀佛。

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呀唸的越多越好。

關於信佛

18樓:

不瞭解就相信,那是迷信。理解了再相信,那是正信。

佛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

佛行: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唸佛。

信佛:相信佛所說的真實不虛,聽佛的話,學佛的樣子處理對待一切事情。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19樓:網友

信佛就是學做人,學做好人,好人的最高標準就是成佛。佛把自己成就的經驗,講述給大家知道就是說法,把佛所說的法結集起來就是佛經。這時佛的本意。

後來佛教發展成崇拜式的信仰,是佛陀始料不到的。然而佛教是很開放的,你想怎樣信都無所謂,最終的目地是人人成佛。

20樓:網友

信佛與否在於自心,只是自心發力而已。

你是否會快樂,不在於你讀了什麼,在於你如何面對外界環境。讀佛語快樂,是映了你快樂的心,你平時不快樂,是受了不喜歡的境界的影響。

佛教講究以心轉境,常人多是被境界二轉了心,所以喜樂無常,都在境界裡面打轉,比如看見了雪糕——真好吃,可要是在冰天雪地裡吃了雪糕,你就會叫苦連天。因為你做這些事情會有不同的感受,而佛教的修行,是要你看透這些事物的本質,不被境界所轉,說得離譜一些,就是心能生萬物,自然,也有這樣的修行者,裸臥在冰天雪地也不會凍死,這是一種我們無法理解的境界,實際上也是因為他不再受到境界的影響了吧。

所以說,你問讀佛語能快樂嗎?這快樂與否全在於你的看法。

信佛有不同的概念,我們這些沒有開悟的人,多少都算是迷信,因為自己沒有真正見到,只是相信佛所說的話而已,但是佛也確實說過,沒有開悟前,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當然,我們所指的迷信,往往是哪些虛幻離奇無法相信的東西,有些是由於我們的見解還無法理解。而有些則確實純屬迷信,但是要區分開的是,不是佛要我們迷信,而是面對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無法理解,於是曲解才造成了迷信。

比如,燒香、算命……都有不同程度的迷信,燒香能得福嗎?——能,但不是因為燒了香而得福,二是因為你自己的心與善法相應才得福,你燒香的時候,心裡清淨、心念都是善良的想法才得福。不是因為你燒了香,佛知道了,你就得福,有些人妄想燒香求福,其實是不明白福本來是自己求來的,絕不是別人給你的!

算命也如是,有些人相信算命註定,其實也未必然,我就經歷過,命中本來沒有,卻發生的事情,讓我苦惱許久,就連中國古代有關周易的書中也記載過天命不可靠的說法,具體的出處不記得了。大意是你占卜的結果可能會變。這也就是佛家的理解,命運靠自己,只要沒發生,就有無窮變數。

所以當下的一絲一毫的努力會左右你明天的命運。

這是佛教的實在道理,而不是哪些空泛的神佛之說,或者所謂求仙拜佛所能理解的。

21樓:濟南的清真寺

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佛教創始於西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為喬達摩·悉達多。他出生在今天的尼泊爾境內,是釋迦部落的王子。

他29歲時開始修行,創立了佛教的教義。後來傳入亞洲其他地區,現在主要分佈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

佛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宗教,包括它的經典、儀式、習慣、教團的組織等等;但佛教在世界性的各大宗教和思想之中,顯得非常特殊。凡是宗教,無不信奉神的創造及神的主宰,佛教卻是徹底的無神論者;因此佛教似宗教而又非宗教,類哲學而又非哲學,通科學而又非科學。這是佛教的最大特色。

狹義地說,它就是佛所說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術語來說,應當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用一句話來說,佛教就是佛讓人們止惡揚善、自淨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它的經典有許多,自古以來,大家最重視的佛經是《華嚴經》,稱為經中之王。

22樓:牟修德

「濟南的清真寺 」好象是讀《古蘭經》的沒讀,對佛教很親暱呀,也很研究好感?真有伊斯蘭的情調氣節,高!

23樓:卻如松

信佛是一種積極的入世心態,非常好的。

24樓:網友

是啊!學佛會使自己快樂起來。可以使自己的心境平和。

信佛並不是一種封建迷信。請勿聽信"片面之言"(先入為主)吧! 多比較'多認識後 才做決定(抉擇)吧!

祝福您。

25樓:網友

現實存在一些帶欺騙性的引導,是過去被利用作為封建壓迫服務的迷信性質的信仰。

佛教等一些宗教的本質是不壞的,不是迷信性質的信仰,不過,任何信仰或其它都存在壞人利用的問題。

所以需要分辨正邪,不能盲目拜佛,必須先理解它們操作的原理,是好的就是正信,否則就是邪信。

以「若」「兮」兩個字,分別開頭做兩句詩?不是詩也行,反正就是分別以兩個字開頭,說兩句好聽的話

若前路漫漫 兮月可映拂曉 我待明朝晴好 愛楓林偏難離渺 你回眸一笑 便是春花秋月 永世難了 吶,藏頭詩。意思就是即使前路未知,即使遠方 無數,少年心智未央,這個人仍舊勝過一切,使你流連難去,甘願為她停駐。若待上林花似錦 兮夜未央風輕揚 涵義 前半句 看見好男孩子就要早點追,等他變成成功人士追他的人就...

夜書所見裡詩開頭兩句中送和動兩句用語巧妙 說說它們的表達作用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動客情 一 送 一 動 寓情於物,賦予梧葉 秋風以人的情態意緒。這些物態聲情的詩文,似乎把讀者帶進了一種風送寒涼 情動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難返,惆悵滿懷。蕭蕭梧葉送寒聲 妙用通感,以蕭蕭之聲催發寒秋之感,用聽覺形象溝通觸覺感受,意味深長。小題1 運用了擬人的修辭,蕭蕭梧葉 秋...

達和源開頭的兩句順口句子隨便什麼格式都行只要念著順口就行企業發展的一種廣告宣傳詞

達和源,永遠向前,相信達和源,大家都賺錢,什麼產品,關於 夢想與行動 的例子,句子和名人名言 1 夢是一種慾望,想是一種行動。夢想是夢與想的結晶。若不把夢想付諸行動,什麼就都是空想。王玉秀 快思慢選 2 你空有夢想,從不努力,從不付諸行動 行動之後,又毫無結果,那麼很抱歉,你的夢想將與 空想 無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