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雜詩》賞析陶淵明的詩賞析

2021-03-05 12:32:07 字數 5924 閱讀 6095

1樓:角落行人

【賞析】

對於人類來說,珍惜生命價值、珍惜寸陰之精神乃是長青的。讀陶淵明的《雜詩》第五首,常受到一種極親切的感動,尋思其原因,實在於此。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淵明善於把人所共知、反習而不察的人生體驗指點出來,而且用的是極自然極簡練的語言。這往往使人感到又驚訝又親切。

此二句即一好例。詩人回憶自己少壯時代,即便沒有遇上快樂的事情,心裡也自然地充滿了欣悅。「無樂自欣豫」的「自」字,下得準確而微妙,直道出年青生命自身無窮的活力與快樂。

不言而喻,這是一種向上的生命情調。「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向上的精神生命受了文化的教養,便昇華出「猛志」。

按照傳統文化,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志向。「猛志」之猛,突出此志向之奮發、凌厲。「逸」,突出此志向之遠大、超越。

「騫翮」即展翅,「翥」者、飛也。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鵬展翅,志在高飛遠舉。以上四句回憶少壯時代生命情調,詩情從容之中,而有飛揚之勢。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年光苒苒流逝,當年那種雄心,漸漸離開了自己。詩情由此亦轉為沉抑。

「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即便遇上了歡樂的事情,也不再能歡樂起來,相反,常常懷有深深的憂慮。此二句寫出人到中年、晚年之體驗,與起筆二句形成深刻對照。

詩人對自己的遭遇、時代,一概略而不言,唯反求諸己。所以寫出的實為一種人生體驗之提煉,一種生命自身的憂患意識。「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

」氣力漸漸衰退,轉而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了。深感形體生命的逐漸衰老,這還僅僅是其憂患意識之第一層次。「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壑舟」語出《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此處是借用「壑舟」喻指生命。

觀下二句中「止泊」二字,即承「壑舟」而來,可證。此四句,語氣連貫為一意群。生命耗逝,片刻不停,使自己不得停留地走向衰老。

「前途當幾許,未知止泊處。」未來的人生道路,不知還有多少途程,也不知生命之歸宿將在何處。聯絡上文之「猛志」及下文之結筆,則此二句之意蘊,實為志業未成之隱憂。

生命日漸有限,而生命之價值尚未實現,這是其憂患意識之第二層次。結筆乃更進一層:「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生命之價值是在每一寸光陰之中實現的,寸陰可惜。古人珍惜寸陰,顧念及此,不能不使人警懼怵惕!珍惜寸陰,念此警懼,足見猶思奮發有為,此是其憂患意識之第三層次,亦是其憂患意識之一提升。

結筆二句,深沉、有力。其啟示意義,乃是常新的。

淵明此詩之主題意義,為一種生命之憂患意識。此種憂患意識之特質,是形體生命逐漸衰老,而生命之價值尚未能實現,終於產生再奮發再努力之自我覺悟。按照中國文化傳統,主體價值之實現,有三種模式。

「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其中,立德是為第一義。陶淵明之一生,於立功的一面,雖然未能達成,可是,在立德、立言兩方面,卻已經不朽。

讀其詩,想見其為人,可以說,若沒有「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之精神,陶淵明之成其為陶淵明,將是不可想像的。

全幅詩篇,呈為一種蒼涼深沉之風格。詩中,包蘊了少壯時之欣悅,中晚年之憂慮,及珍惜寸陰之警懼。詩情之波瀾,亦由飛揚而沉抑,終至於向上提升。

全詩體現著陶詩文體省淨而包蘊深遠的基本特色。這種特色,實為中國詩歌藝術造詣之一極致。

2樓:匿名使用者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①。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②。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③。

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④。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⑤。壑舟無須臾⑥,引我不得住。

前塗當幾許,未知止泊處⑦。古人惜寸陰⑧,念此使人懼。

【註釋】①欣豫:歡樂。這句是說沒有快樂的事,心情也是歡快的。

②猛志:壯志。逸:

超越。四海:猶天下。

騫:飛舉的樣子。翮:

羽翼。騫翮:振翅高飛。

翥(zhù助):飛翔。這兩句是說有超越四海的壯志,期望展翅高飛。

③荏苒:逐漸地。頹:

逝。此心:指志四海、思遠翥。

這兩句是說隨著年歲的衰老,這種少壯時的豪氣已經逐漸消逝了。 ④值歡:遇到歡樂的事。

無復娛:也不再歡樂。每每:

常常。這兩句寫出老年的心境與少壯時「無樂自欣豫」不同。 ⑤衰損:

衰退。日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⑥壑:山溝。壑舟:

《莊子·大宗師》雲:「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

」這裡借喻自然運轉變化的道理。須臾:片刻。

這句和下句是說自然運轉變化象《莊子》中的「壑舟」一樣,即使想辦法要留住它,也片刻留不住,使自己逐漸衰老下去。 ⑦前塗:猶前途,這裡指未來的時光。

幾許:幾多、多少。止泊處:

船停泊的地方,這裡指人生的歸宿。這兩句是說不知我未來還有多少時光,也不知何處是我的歸宿。 ⑧惜寸陰:

珍惜每一寸光陰。這句和下句是說古人珍惜每一寸光陰,想到自己一生虛度了大半歲月的可怕。

【賞析】

對於人類來說,珍惜生命價值、珍惜寸陰之精神乃是長青的。讀陶淵明的《雜詩》第五首,常受到一種極親切的感動,尋思其原因,實在於此。

「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淵明善於把人所共知、反習而不察的人生體驗指點出來,而且用的是極自然極簡練的語言。這往往使人感到又驚訝又親切。

此二句即一好例。詩人回憶自己少壯時代,即便沒有遇上快樂的事情,心裡也自然地充滿了欣悅。「無樂自欣豫」的「自」字,下得準確而微妙,直道出年青生命自身無窮的活力與快樂。

不言而喻,這是一種向上的生命情調。「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向上的精神生命受了文化的教養,便昇華出「猛志」。

按照傳統文化,志,主要是指政治上的志向。「猛志」之猛,突出此志向之奮發、凌厲。「逸」,突出此志向之遠大、超越。

「騫翮」即展翅,「翥」者、飛也。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鵬展翅,志在高飛遠舉。以上四句回憶少壯時代生命情調,詩情從容之中,而有飛揚之勢。

「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年光苒苒流逝,當年那種雄心,漸漸離開了自己。詩情由此亦轉為沉抑。

「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即便遇上了歡樂的事情,也不再能歡樂起來,相反,常常懷有深深的憂慮。此二句寫出人到中年、晚年之體驗,與起筆二句形成深刻對照。

詩人對自己的遭遇、時代,一概略而不言,唯反求諸己。所以寫出的實為一種人生體驗之提煉,一種生命自身的憂患意識。「氣力漸衰損,轉覺日不如。

」氣力漸漸衰退,轉而感到一天不如一天了。深感形體生命的逐漸衰老,這還僅僅是其憂患意識之第一層次。「壑舟無須臾,引我不得住。

」「壑舟」語出《莊子·大宗師》:「夫藏舟於壑,藏山於澤,謂之固矣,然而夜半有力者負之而走。」此處是借用「壑舟」喻指生命。

觀下二句中「止泊」二字,即承「壑舟」而來,可證。此四句,語氣連貫為一意群。生命耗逝,片刻不停,使自己不得停留地走向衰老。

「前途當幾許,未知止泊處。」未來的人生道路,不知還有多少途程,也不知生命之歸宿將在何處。聯絡上文之「猛志」及下文之結筆,則此二句之意蘊,實為志業未成之隱憂。

生命日漸有限,而生命之價值尚未實現,這是其憂患意識之第二層次。結筆乃更進一層:「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

」生命之價值是在每一寸光陰之中實現的,寸陰可惜。古人珍惜寸陰,顧念及此,不能不使人警懼怵惕!珍惜寸陰,念此警懼,足見猶思奮發有為,此是其憂患意識之第三層次,亦是其憂患意識之一提升。

結筆二句,深沉、有力。其啟示意義,乃是常新的。

淵明此詩之主題意義,為一種生命之憂患意識。此種憂患意識之特質,是形體生命逐漸衰老,而生命之價值尚未能實現,終於產生再奮發再努力之自我覺悟。按照中國文化傳統,主體價值之實現,有三種模式。

「大(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其中,立德是為第一義。陶淵明之一生,於立功的一面,雖然未能達成,可是,在立德、立言兩方面,卻已經不朽。

讀其詩,想見其為人,可以說,若沒有「古人惜寸陰,念此使人懼」之精神,陶淵明之成其為陶淵明,將是不可想像的。

全幅詩篇,呈為一種蒼涼深沉之風格。詩中,包蘊了少壯時之欣悅,中晚年之憂慮,及珍惜寸陰之警懼。詩情之波瀾,亦由飛揚而沉抑,終至於向上提升。

全詩體現著陶詩文體省淨而包蘊深遠的基本特色。這種特色,實為中國詩歌藝術造詣之一極致。

陶淵明的詩賞析

3樓:cottonrose射手

《歸園田居》

這一首詩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汙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嚮往與怡然陶醉。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所謂「適俗韻」無非是逢迎世俗、周旋應酬、鑽營取巧的那種情態、那種本領,這是詩人從來就未曾學會的東西。作為一個真誠率直的人,其本性與淳樸的鄉村、寧靜的自然,似乎有一種內在的共通之處,所以「愛丘山」。

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與世不合的性格,看破官場後,執意離開,對官場黑暗的不滿和絕望。為全詩定下一個基調,同時又是一個伏筆,它是詩人進入官場卻終於辭官歸田的根本原因。

「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人生常不得已。作為一個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選擇;作為一個熟讀儒家經書、欲在社會中尋求成功的知識分子,也必須進入社會的權力組織;便是為了供養家小、維持較舒適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

所以不能不違逆自己的「韻」和「性」,奔波於官場。回頭想起來,那是誤入歧途,誤入了束縛人性而又骯髒無聊的世俗之網。「一去三十年」,當是「十三年」之誤。

從陶淵明開始做官到最終歸隱,正好是十三年。這一句看來不過是平實的紀述,但仔細體味,卻有深意。詩人對田園,就像對一位情誼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嘆息道:

「呵,這一別就是十三年了!」心中無限感慨,無限眷戀,但寫來仍是隱藏不露。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雖是「誤入塵網」,卻是情性未移。這兩句集中描寫做官時的心情,從上文轉接下來,語氣順暢,毫無阻隔。

因為連用兩個相似的比喻,又是對仗句式,便強化了厭倦舊生活、嚮往新生活的情緒。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守拙」迴應「少無適俗韻」——因為不懂得鑽營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無須勉強混跡於俗世;「歸園田」迴應「性本愛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開始所寫的衝突,在這裡得到了解決。

「方宅十餘畝,草屋**間」,是簡筆的勾勒,以此顯出主人生活的簡樸。但雖無雕樑畫棟之堂皇巨集麗,卻有榆樹柳樹的綠蔭籠罩於屋後,桃花李花競豔於堂前,素淡與絢麗交掩成趣。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曖曖,是模糊不清的樣子,村落相隔很遠,所以顯得模糊,就像國畫家畫遠景時,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幾筆水墨一樣。依依,形容炊煙輕柔而緩慢地向上飄升。

這兩句所描寫的景緻,給人以平靜安詳的感覺,好像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擾。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一下子將這幅美好的田園畫活起來了。這二句套用漢樂府《雞鳴》「雞鳴高樹顛,狗吠深宮中」而稍加變化。但詩人絕無用典炫博的意思,不過是信手拈來。

他不寫蟲吟鳥唱,卻寫了極為平常的雞鳴狗吠,因為這雞犬之聲相聞,才最富有農村環境的特徵,和整個畫面也最為和諧統一。隱隱之中,是否也滲透了《老子》所謂「小國寡民」、「雞犬之聲相聞,民老死不相往來」的理想社會觀念,那也難說。單從詩境本身來看,這二筆是不可缺少的。

它恰當地表現出農村的生活氣息,又絲毫不破壞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會讓你感到喧囂和煩躁。以此比較王籍的名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那種為人傳誦的所謂「以動寫靜」的筆法,未免太強調、太吃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塵雜是指塵俗雜事,虛室就是靜室。既是做官,總不免有許多自己不願乾的蠢事,許多無聊應酬吧。

如今可是全都擺脫了,在虛靜的居所裡生活得很悠閒。不過,最令作者愉快的,倒不在這悠閒,而在於從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

「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環境,又是指順適本性、無所扭曲的生活。這兩句再次同開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相呼應,同時又是點題之筆,揭示出《歸園田居》的主旨。

但這一呼應與點題,絲毫不覺勉強。全詩從對官場生活的強烈厭倦,寫到田園風光的美好動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這樣的結尾,既是用筆精細,又是順理成章。

這首詩最突出的是寫景———描寫園田風光運用白描手法遠近景相交,有聲有色;其次,詩中多處運用對偶句,如:「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還有對比手法的運用,將「塵網」「樊籠」與「園田居」對比,從而突出詩人對官場的厭惡、對自然的熱愛;再有語言明白清新,幾如白話,質樸無華。

總之,陶淵明的這首詩不論是思想內容上,還是藝術色彩上都令心靜如水之君無不折服。

陶淵明雜詩全文拼音其二陶淵明的雜詩十二首其二翻譯

雜詩十二首其二 陶淵明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風來入房戶,中夜枕蓆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念此懷悲悽,終曉不能靜。b i r l n x s yu ch d ng l ng y o y o w n l hu d ng d n...

陶淵明《雜詩》背景 人生無根蒂歲月不待人)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得歡當作樂,斗酒聚比鄰。盛年不再來,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本詩從生命之始開篇,生命意象由一連串比喻構成 人生無根蒂 把生命暗喻為無根之植物,從而生髮出 飄 的意象。飄 又引出一個明喻 飄如陌上塵 陌上塵 再生髮出 ...

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特色,陶淵明田園詩的藝術特色

陶淵明不僅在哲學思想 人生觀上是任自然的,在實際生活中更是處處流露出不隨世 不順俗而順乎自然天性的性格特徵。陶淵明的一生先後共有五次出仕 第一次起為州祭酒。第二次入桓玄軍幕。第三次為鎮軍參軍。第四次為建威參軍。第五次任彭澤縣令。出仕與歸隱是中國古代士人所要面對的重要人生抉擇,因為這一抉擇直接關涉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