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對生死的解釋是什麼,佛教的了生死是什麼意思

2021-05-19 23:04:57 字數 5301 閱讀 5205

1樓:小俊七七

1、指生死輪迴。

相對於涅盤而言。即凡夫由於有漏或無漏的業因而生死相續,流轉不止。《俱舍論》卷三十雲︰「如何流轉生死?

由舍前蘊取後蘊故,如是義宗前已徵遣,如燎原火雖剎那滅,而由相續說有流轉。如是蘊聚,假說有情,愛取為緣,流轉生死。」

2、指生死之苦痛,佛教將之列為四苦或八苦之一。

或將生相依其形狀分成胎、卵、溼、化四生;將死相分成命盡死、外緣死二種。亦有將生死分為一期生死與剎那生死。前者又稱一期生滅,係指有情宿於母胎的剎那至一生終了而死;後者又言剎那生滅,指此一生涯的每一剎那,色心重覆生住滅。

擴充套件資料

佛教觀點:

1、反對自殺

佛教認為人身難得。對修學佛法來說,人身無八無暇、有十圓滿,是學習佛法最好的善緣條件。無論我們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追求世間的幸福生活,還是修學佛法,追求出世間的解脫利益,都要依靠這極為難得的寶貴人身。

2、眾生平等

這十法界的眾生,大家都是平等的。也就是說我們人類與佛是平等的,與菩薩是平等的,與聲聞緣覺也是平等的,區別只在於覺悟和不覺悟。佛是覺悟了的人,人是沒覺悟的佛。

大家都平等,我們不只和四聖道平等,和六凡道中的眾生也是平等的,和畜道里的驢馬牛羊蒼蠅蚊子是平等的,和餓鬼與地獄鬼,也是平等的。這是佛教主張的眾生平等。之所以平等,是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

2樓:擁有尾巴的人類

佛學對生死的解釋如下:

(一)指有情的出生入死︰梵語、巴利語皆作ja^ti-mara-na。即生、老、病、死四相中的最初與最後。《勝鬘經》解作︰'死者謂根壞、生者新諸根起。

'蓋有生者必有死,有因者必克果,是以生死輪迴永無休止。故諸經論皆教示凡夫當離有漏生死界,以得不生不滅之大涅盤。

廣**釋生死,可分二種。(1)分段生死︰謂凡夫於三界六道生死輪迴時,系分段展轉而受生死,故稱。(2)變易生死︰指菩薩等離三界之輪迴,遠離分段生死,而僅於斷煩惱時產生微細的生滅變化,謂之變易生死。

此生死之苦痛,佛教將之列為四苦或八苦之一。或將生相依其形狀分成胎、卵、溼、化四生;將死相分成命盡死、外緣死二種。亦有將生死分為一期生死與剎那生死。

前者又稱一期生滅,係指有情宿於母胎的剎那至一生終了而死;後者又言剎那生滅,指此一生涯的每一剎那,色心重覆生住滅。

(二)指生死輪迴︰梵語、巴利語皆作sam!sara,意譯輪迴、生死。相對於涅盤而言。

即凡夫由於有漏或無漏的業因而生死相續,流轉不止。《俱舍論》卷三十雲(大正29·156c)︰'如何流轉生死?由舍前蘊取後蘊故,如是義宗前已徵遣,如燎原火雖剎那滅,而由相續說有流轉。

如是蘊聚,假說有情,愛取為緣,流轉生死。'

3樓:匿名使用者

佛叫大乘佛法 說 凡信佛既可成佛 對於貧苦人民的吸引力很大 提出人死後有六道輪迴 這輩子受苦 下輩子就能過上好日子 所以極受貧苦任命的歡迎

4樓:匿名使用者

任何有情都有生老病死,而生前死後是怎麼樣的那?佛家講四有,即生有、本有、死有、中有(中陰身)。附:

四有名相解釋:  生有:《俱舍論》卷九曰:

「二者、生有。謂於諸趣結生剎那。」《發智論》卷十九雲:

「云何生有?答:生分諸蘊。

  本有:為有情轉生的四有之一,生有為出生以後漸漸長大,歷經嬰孩、童子、少年、壯年、老年,以至壽命將盡,接近死有的全部生命過程。有情眾生自死有入中有,自中有至生有,再由生有轉本有;本有期間又有胎內與胎外之別,在胎外時,若又起惑造業,復從本有經死有、中有、生有而復返至本有,如此次第展轉生死,輪迴無窮。

  死有:為有情轉生的四有之一,人依於前世所造的惑業之力,招感現世果之際,其於前世臨終的一剎那,稱為死有。亦即於本有之後,中有之前,壽命方盡時之色心,稱為死有。

  中有:指死有與生有中間所受之身。此又作中陰身,據《俱舍論》卷九載,其體由極微細的物質構成,身形與其所趣本有之形狀相似,欲界中有的形量,如

五、六歲小兒,然諸根明利;色界中有的形量,則圓滿如本有。且欲界中有以香為食,故又稱乾闥婆。中有通常也叫中陰身。

5樓:匿名使用者

壞人就下地獄,好人就投胎做大富大貴之人

佛教的了生死是什麼意思

6樓:小雨手機使用者

不刻意追求生死,但也不反對生死,而是要以有形的生命去證悟無限的生命,不以色身為真實的我,只求以善行來圓滿生命,在涅槃的悟中放任色身自然老死。

人生了必然會死,這是恆古不變的定律。任何人都一樣有生老病死,不信佛的有生老病死,信佛的一樣有生老病死。

積極的佛教生死關能夠促進人們坦然面對死亡,能夠升起一顆平常心,不在執著於生死,從而做到超越生死。所以當今,佛教的生死觀,仍然可以為構建和諧社會而服務,為提高人們從善生存意識而起到有益的助力。

7樓:芒種

瞭解了生與死的區別、瞭解了生與死的意義、瞭解了生與死的輪迴,面對生無慾、無求、無奢妄,面對死無懼、無悔、無牽掛。也知道什麼時間該來(出生)什麼時間該走了(涅槃)。

8樓:匿名使用者

就是脫離輪迴,迴歸到真實永恆的生命

9樓:捻索

見佛性,見法性,見性成佛。

請問佛經裡面對於生死的解釋是什麼 能否提供詳細**段落拜託各位大神

10樓:橋樑abc也懂生活

「談到死亡的問題,每個人都很憂愁、恐懼。關於『死亡』,可以分成『色身的死亡』、『心靈的生死』及『沒有死亡』三方面來**。

第一種是色身的死亡。色身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組合而成的,四大不調的時候,色身就會生病,乃至於死亡。《無常經》裡佛陀開示:

『無上諸世尊,獨覺聲聞眾,尚舍無常身,何況於凡夫。』所以,色身的死亡是無可避免的。

第二種是心靈上的生死。心靈就是指我們這一念心,這個心生生滅滅即是生死。例如,早上起床後穿衣服,這一念心生起,接著穿襪子,穿衣服的心就滅掉了。

所以,從早到晚,這念心都是不停地生滅,起善念也是生滅,起惡念還是生滅,這就是心靈上的生死。

第三個是沒有死亡,須契悟當下這個心,即禪宗所謂的『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就沒有生、沒有死,即超越時間、空間,此時,真正是無量壽、無量光。」

11樓:國安冠軍

請在網上檢視十二因緣的解釋,佛法中解釋生死的太多了,十二因緣是基本的,看過之後你就知道了。

佛教對人的死亡是如何解釋的? 5

12樓:life囧貓兒

佛學《**生死書》中記載:有生,自然有死,每個人遲早都需要面對死亡。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兩個方法處理死亡。

忽略死亡,或者正視自己的死亡,藉著對於死亡所做的清晰思考,以減少死亡可能帶來的痛苦。不過,這兩種方法都不能讓我們真正克服死亡。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死亡的實際經驗非常重要。雖然我們將會如何再生和再生到**去,大都取決於業力,但我們在臨終那一刻的心境卻可以影響下一世的好壞。

因此,在死亡的瞬間,儘管我們已經累積了各式各樣的業,只要我們努力產生善的心態,還是可以加強和激發善業,造成快樂的輪迴。

擴充套件資料

佛學《**生死書》意義:

本書討論嚴肅的生命課題,竟然能引起這麼大的迴響,足見佛法的智慧甚深,佛法的慈悲廣大,扣緊每一個人心絃,激發大家的共鳴。

生死是每一個人無法逃避的大事,自有人類以來,乃成為人生最主要的目標。在眾多努力之中,佛法所提供的理論和實物,最能令人信服,它所散發出來的光明和熱力,救度了無數的人們。

這本書已經變成許多人最主要的精神食糧,一遍又一遍地讀,不斷地思惟,並應用於日常生活之中。許多讀者告訴我,這本書挽救了他們的婚姻、家庭、事業、人生,提供了他們養生送死的指南,昇華了他們的生命價值。

13樓:匿名使用者

十二因緣是佛陀對生死因果輪迴的解釋!

"死」是分段生命的死亡。有生就有死,這是無法改變的生命規律,既然有生,也就有死。佛教對待生死,抱有一種正確的積極的態度,既不是知生命短而悲觀失望,消極等待,也不像其他宗教那樣把死亡看作解脫苦難的機會和進入天堂的機會而盲目樂觀,或採取愚蠢的自殺行動。

"死」是人的生命結束,離別家庭親人,放棄一生所有東西的可怕的遭遇,沒有一個人不怕死亡。說不怕死只是一種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佛祖教導人們認識生、老、病、死苦,立志擺脫生死輪迴,積極戰勝死魔。

在未能擺脫生死,因業力取得人身時,要懂得得到人生不易,生命短促無常,要懂得珍惜人生,以人生無常為動力,積極向上,多做利己利人之事,勿做損人利己的缺德事,臨終時沒有惡業的沉重包袱,沒有內疚,輕鬆愉快,順其自然地閉上眼睛,這是一般人的死法。修行的人,可分三等,下等修行人,戒惡行善,誦經唸咒,消掉業障,臨終前不得重病,不受重苦,可以安然地死去;中等修行人,行善積德,修習禪定勝觀,死時入定坐化,化骨出現舍利等;上等修行人,修習夢瑜珈,死亡中陰瑜珈等,將死亡和證道相結合,生前死後,出現異乎尋常的各種奇異徵兆,以示成就。這只是粗略的分類,細分修行人死亡,可分三等九類。

總的修行人死亡沒有痛苦和恐懼的感受和表現,可以得到善終善逝。而且,苦樂都是精神上的感受,思想精神上如果能夠正確對待,就可以減輕死亡的恐懼和痛苦。

14樓:無量壽莊嚴清淨

生老病死是人必然要經歷的。

佛陀釋迦牟尼佛也正是因為親眼看見了生老病死的苦,才放棄王位踏上修行之路。

死亡是無常的表現,但是死亡並不意味著一切的結束,死亡只是某一個人生的結束。從輪迴的角度來看,死亡意味這一段輪迴的結束。所謂,此生則彼生,此滅則彼滅。

死亡,是這一生人生的完結,但是如果沒有證得解脫,無法脫離六道輪迴的話,人的死亡作為這一段輪迴的結束,不過是意味著另一段輪迴的開啟。

從詳細的死亡前後的狀態來說,最詳細的描述可以通過閱讀《**生死書》來了解一二。

人赤裸裸來到這個世界,最終也是赤裸裸離開這個世界。所謂,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佛教的角度來看,死亡意味著六道輪迴的重新轉動,進入那一道,都是業力牽引,善惡因果不虛。

而**業力,則涉及個人業力,共業,因緣。如果平時注意去惡修善,自淨器意,就能踏入修行之路,在六道輪迴也能趨向善道,遠離惡道。如果平時作惡多端,習氣業障不去好好清淨轉化,死亡則意味著惡道輪迴的開啟。

從死亡的方式來說,還有橫死,善終之類的死法,這都涉及因果,業力。關於死亡,佛教對其**很多。還有十二因緣的角度。

老死是十二因緣之一。根源在無明。斷無明則了生死。

一心念佛則往生淨土繼續修行乃至成佛從而避免生老病死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

生老病死,乃人生大事,不可不慎。人生在世,如少水魚,活一天,少一天。應該精進去惡修善,自淨器意,努力改惡遷善,好好修行,從而把握死亡,把握自己,而避免在輪迴中頭出頭沒的迷茫狀況。

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漸近死亡的人生道路上不懂得修行,不懂得改惡遷善,不懂得去惡修善自淨器意,不懂得為自己鋪設一條覺悟之路。

南無阿彌陀佛!

佛教對人做夢是怎樣解釋的佛學怎麼解釋人做夢?

太虛大師 對夢的精闢開示 夢的意義 佛學上說 夢 是什麼東西?佛學謂一切眾生有八種識 一 眼識,二 耳識,三 鼻識,四 舌識,五 身識,六 意識,七 末那識,八 阿賴耶識。夢既不是前五識,也不是末那及阿賴耶兩識,乃是第六意識在睡眠時的心心所相應活動,這種活動就是夢。所以夢是睡眠相應的第六意識心心所,...

惜緣在佛學是什麼意思,佛教的結緣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珍惜彼此之間的緣分。佛家有這樣一句話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擦肩而過。惜緣,其實就是珍惜自己在人際交往中遇到的每一個機遇。緣可遇而不可求,稍縱即逝,所以更應該好好去把握當下,珍惜每一段緣分。相逢即是有緣。對於偶然邂逅的陌生人,也應該珍惜當下所遇到的緣分,不妨去給對方一句好話 一點幫助,...

輪迴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一定是要用生死來解釋嗎 在現實生活中

輪迴 梵語 baisam sa ra。音譯僧娑洛。謂du眾生由惑業之因zhi 貪dao 嗔 痴三毒 而招感三版 界 六道之權生死輪轉,恰如車輪之迴轉,永無止盡,故稱輪迴。又作生死 生死輪迴 生死相續 輪迴轉生 淪回 流轉 輪轉。本為古印度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佛教沿襲之並加以發展,注入自己之教義。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