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的「豈不痛哉」,作者為何感到痛

2022-06-02 22:36:52 字數 2738 閱讀 6487

1樓:史鉞

文章寫到了兩種人,喜歡「靜」的人,喜歡「躁」的人。前者「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後者「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性格乃至行為上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兩者又有相似之處:

「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快樂的時候,得意忘形,感覺不到自己在悄悄地衰老,等對高興的事物感到了厭倦,感慨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一個是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述」;另一個是感慨「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於自然的造化。由此說來,生命是何其寶貴!正因如此,所以作者才引用古訓「死生亦大矣」所以作者慨嘆:

「豈不痛哉!」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2樓:匿名使用者

《蘭亭集序》是以情作書的光輝典範,通篇洋溢著:「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的意境,但是作者樂極生悲,感嘆:盛事不再,人生無常,故:「豈不痛哉!」

3樓:匿名使用者

個人認為這句話有起下的作用,引用古人的話「古人云...''。然後抒發自己對生死的感慨。人生短暫世事流逝。

4樓:來自峨石寶塔顏如舜華的徐庶

這篇文章是作者有感而發,在宴會的過程中體會到了人生哲理。全文感情線索是這樣的:首先是因為良辰、美景、賞心、樂事而感到的快樂→因為想到樂事終有結束的時候,感受到美好事物的脆弱、易逝而對生活感到的痛→進而由己及人感到對生命的悲

「痛」是對生活的感慨,對生命的惋惜。死生是一件大事,想到這一點,怎麼會不感到痛呢

這也只是我的見解,推薦答案寫得好資深的樣子,佩服佩服

蘭亭集序的作者悲和痛的原因

5樓:匿名使用者

可能有兩點原因1、這和當時的歷史是有關係的...當時晉朝偏安江左,士大夫終日清談,無人願談及覆國之事,作者憂心如焚。

2、這和他們的清談有關係,當時晉朝注重老莊道教,對人生和人生有自己的一番理論,經過了一些事情以後,更是感慨萬千。

6樓:尤今

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欲 望,「欣於所遇」便「快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第三來 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7樓:

老大,莫非是學生?老師給你們佈置的作業嗎?

還是自己動動腦,好好想想。。。。

《蘭亭集序》的第一自然段的「樂」到第二自然段轉「悲」其原因是什麼?用原文回答

8樓:老巫婆你送後

《蘭亭集序》的第一自然段的「樂」到第二自然段轉「悲」其原因是: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

釋義:以前令人高興的事,一會兒,已經成為舊跡,還不能不因為它引起內心的感觸。況且壽命的長短,全聽從造化的安排,到最後死亡。古人說:「生死也大了。」難道不痛嗎!

9樓:匿名使用者

「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請採納

10樓:匿名使用者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

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11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聽過「樂極生悲」嗎?

蘭亭集序原文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12樓:筱鳶

情感: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記敘了集會的時間、地點、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嶺」引出四周環境及場面的鋪敘,最後由「是日也」領起描寫遊人的心境,抒發集會的心情。本文第

一、二自然段作者對這次宴集環境的描述素淡雅緻,攝其神韻,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這些都看出作者快樂的心情和對自然美的熱愛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蘭亭集會聯想到現今人們的相處往來,即便為人處世方法各異,靜躁不同,但從中提示了人生憂患的**。首先來自生命本體永不滿足的內在慾望,「欣於所遇」便「怏然自足」,及其「所之既倦」「感慨系之矣」。其次來自外在世界的流轉不定,難以依持,即「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第三來自個體生命的短暫有限,即「修短隨化,終期於盡」。最後以「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作結。

第三自然段,雖然作者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大發感慨,但字裡行間暗含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正因為作者對人生憂患有清新的認識,才可揚長避短,在有限人生中進行無限的價值創造。

第四自然段:由讀古人「興感」之作時的體驗「若合一契」說明古人也有感於死生;然後轉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寫,批判當前士大夫「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表現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虛幻的執著努力,隨之又發出「後之視今,亦由今視昔,悲乎」的慨嘆,可見作者對人生敏銳、深刻的感受中有一份對人生特別的熱愛和執著,接著作者交代了《蘭亭集》的成因「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總結全文。第四自然段,作者在盡述古人、今人、後人慨嘆人生無常的同時,批判了莊周「一死生」「齊彭殤」的虛無主義,當然應該看作是積極的。

蘭亭序原文

蘭亭集序的中心思想是什麼,蘭亭集序的主旨是什麼

中心思想 事物有生就有滅,有樂就有悲 事物由生到滅,由樂到悲,其時間很短暫,倏忽之間,正如白駒之過隙 生命之長短之存滅,不是主觀所能左右的,它取決於自然的造化 批評當時崇尚老莊 大談玄理 不務實際 思想虛無 寄情山水 笑傲山野的思想。這篇序言疏朗簡淨而韻味深長,突出地代表了王羲之的散文風格。且其造語...

《蘭亭集序》的大概意思

文章記敘了蘭亭集會的盛況,闡述了 死生亦大矣 的觀點,批評了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顯然是有感而作,緣情而發。但是,作為一篇文集的 序 除了批評士大夫之虛無的思想觀念之外,還要對結集的目的說一說。參加蘭亭集會的是當時社會上的名流,如謝安 孫綽等人。正如上文所說,他們引觴曲水,飲酒賦詩,暢敘幽情,何其...

王曦之的《蘭亭集序》的全文翻譯

永和九年,是癸丑bai年,暮du春三月的開初,我們 聚zhi會在會稽郡山陰縣的蘭dao亭,在一起 做版修禊的事情。許多權賢人都到了,年紀輕的和年輕老的都聚集在一起。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嶺,有 茂密的樹林和高高的竹子,還有清澈的激流,溪流 輝映環繞在 亭子 的四周,引來作為流觴的曲水,眾人 列坐在曲水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