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帳號已登出
這個問題涉及到佛教中所說的「明心見性」,以及與婚姻相關的一些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明心見性」的概念。
明心見性」是佛教中的一種修行境界,指的是通過修習禪定、觀想等方法,能夠洞察自己內心的本質和真相。在這個境界下,人們能夠超越世俗的種種追求和困惑,獲得內心的平靜和解脫。
那麼大弊差,明心見性和結婚之間是否有關係呢?其實,答案並不是非黑即白的。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結婚並沒有被明確定義為違背「明心見性」的行為。佛教中認為,結婚本身並不是一種負面的事情,只是在婚姻中的追求和依戀會導致人們的煩惱和束縛。因此,在佛教中,結婚和離婚都是可以接受的選擇,只要人們不被各種慾望所困擾,能夠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清卜液明。
但是,如果我們從「明心見性」的滾皮角度來看待婚姻,就可能會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在明心見性的境界下,人們已經超越了世俗的慾望和執著,不再被各種情感所左右。這種狀態下,婚姻是否還有意義,就需要考慮個人的修行目的和意願了。
有些人可能會選擇在婚姻中繼續修行,而有些人則可能會選擇放棄婚姻,更專注於自己的修行。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明心見性和結婚並沒有直接關係,婚姻是否合適,需要考慮個人的修行目的和意願。如果乙個人已經進入了明心見性的境界,他/她可能會選擇繼續結婚,也可能會選擇放棄婚姻。
這隻取決於個人的信仰和修行理念。
2樓:愛秋
自己想要結婚,找到自己喜歡的那個人,那就沒問題。
明心見性之後幹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就像乙個30歲被評為教授的人和乙個60歲評為教授的人,他們之間的閱歷,是否有很大區別呢?又如乙個剛考進大學的大學生和乙個已經畢業的大學生,都叫大學生。考上大學,說明已註冊成為大學生了,但與乙個已經畢業的大學生又有很大的不同。
佛教裡有古佛、現代佛,他們之間有很大的區別。見性後,就意味著你入了佛的果位,但佛的整個歷程你並沒有走完。也就是功夫還不到家。
見性後如不繼續用功,久而久之,連見性的功夫也會失去。過去有很多祖師,明心見性後,由於急急忙忙出來弘 法,有的幾年弘 法下來,見性的功夫失去了。因為他的功夫不紮實、不深厚。
就如你們原本已很會寫字了,十年不寫了,再提筆,不會寫了。即使會寫,寫出來也是歪歪扭扭。就是因為不經常寫的緣故,才致使提筆忘字。
過去經書上經常講:「言下大悟。」悟後又去幹什麼?
下面都不談了。通常只用「作禮而去」、「歡喜奉行」。究竟去**呢?
所以好多人經常說:「道理都明白。」但遇到問題時,你所知道的,根本不管用。
因為你悟到的東西,還沒有親身實踐過一遍。我說過多次,佛法是要靠實踐的。如果只有理論,功夫未跟上來,猶如乙個人走路時,只有乙隻腳邁動,另乙隻腳未跟上來,一定無法平衡的。
我曾經講過,見性的人一樣還有業力牽引他。之所以有業力,是因為見性後八識心田裡還有習氣存在。既有業力存在,就意味著他有時一定會被業力牽著跑。
你們認為「見性」指的是什麼呢?所謂「見性」,就是見到本來面目,也即「佛性」。見到本來面目,並非功 德圓 滿。
你們會認為,成佛就功 德 圓滿了。究竟「見性」與「成佛」還有多大距離呢?既有距離又沒有距離。
為什麼這樣講呢?你如果見性後能夠讓心田裡的種子徹底轉變,就直入佛位。若八識心田裡的種子還沒有完全改變,必須出去行菩薩道。
只有藉助於行菩薩道,來引發出八識心田中的種子,使其徹底轉變。
如果你見性以後,勉強稱得上已證得「無師智」。意思是已具備了自學成才的能力。在這之前,你想自修、自悟、自證是不可能的,必須要老師帶你修行。
怎麼修行才能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就是明自本心,見自本性。簡單的說,無非是破妄見真。破什麼妄?就是熄滅貪嗔痴等妄想心,離一切煩惱心,如此即清淨心現前,見如來本性,明心見性。問題一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為魔業。應該發菩提心,不忘失菩提心才是啊。如何得出了明心見性的結論?如何得出一切修行以開悟為要?邏輯不通。風馬牛不相及嘛。...
怎樣才算開悟?什麼叫明心見性?當今世上有哪些人是公認的明心見性的人
大陸 時期還有。現在民間也有少數開悟的。有名氣的人基本上都與開悟無關。不必迷信。臺灣前幾年還有,現在也少見了。國外就更少了。若論明心見性,開悟的人才知道,就是他講給你聽,你也是迷迷糊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開悟就是徹見自己心性的本來面目,徹底認識宇宙和人生真相。以自心為根本,了悟緣起性空,證悟本質實性...
明心見性得證菩提不增不減寂靜無為是什麼意思
依文解意,意上加意。奈何能讓朋友能懂呢?文字要表達的意思當然要本人去理解,正所謂 一說即錯 我們還是要踏實的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效果會得力一點。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要知如 來真實義 唯有 見聞得受持 不是誰的一句話而可獲知 開悟 的。這個一兩句話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