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譯文
1樓:策士吧問道鬼谷
原文出自《孟子·離婁下》中的第二章,即:
原文內容:子產聽鄭國之政;以其乘輿濟人於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為政。
歲十一月徒槓成,十二月輿梁成,民未病涉也。君子平其政;行闢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濟之。故為政者,每人而悅之,日亦不足矣。
原文翻譯:子產治理鄭國的政事,用自己乘坐的車子幫助別人渡過溱水和洧水。孟子說:「子產仁惠卻不懂治理政事的方法。
如果十一月份把走人的橋修好,十二月份把行車的橋修好,百姓就不會為渡河發愁了。在上位的人搞好了政治,出行時讓行人迴避自己都可以的,哪能乙個個地幫別人渡河呢?所以治理政事的人,對每個人都一一去讓他喜歡,時間也就太不夠用了。」
鄭人買履之《韓非子》翻譯是什麼?
2樓:敏全鄭書
鄭人買履。zhèng
rénmǎi
lǚ)解釋:用來諷刺只信教條,不顧實際的人。
出處:戰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示例:你可千萬不要學~。用。法。
主謂式;作定語、狀語;含貶義。
近義詞。生搬硬套、死搬教條。燈。謎。
河南人買鞋。
典故。鄭人買履。
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上面的鄭人有欲買履者,有時會寫成。
鄭人有且置履者。
譯文。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一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放在座位上。等到到集市上去的時候,卻忘了拿尺碼。
已經拿到鞋子了,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又轉回家去取。
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你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一試鞋子的大小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註釋。鄭——春秋時代乙個小國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的新鄭縣。
且置——且,將要。置,購買。
履——音呂,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奪,忖度,這裡作動詞用,即計算、測量的意思。後面的度字,音杜,作名詞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詞,這裡指量好的尺碼。
坐——同座,就是座位,這裡指椅子、凳子一類的傢俱。
至之市——至,到。之,往,去。市,集市。
操——操持,帶上、拿著的意思。
罷——罷了,完結的意思,這裡指集市已經解散。
無——虛無,沒有,這裡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中心思想。鄭人買履》講了鄭國有個打算買鞋的人,先在家裡量好了腳的尺碼,到了集市上卻忘記拿尺碼,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碼再返回時,集市已經散了。有人問他為什麼不用腳去試試,他卻,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這個故事諷刺了那些不從實際出發,信守教條辦事呆板的人。
3樓:溥綠柳前歌
譯文:鄭國有個想買鞋子的人。他先在家裡拿根繩子量好自己腳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他到集市上去,卻忘了帶上量好的尺寸。他已經選好了一雙鞋,想比比大小,發現量好尺寸的繩子忘記帶來了,於是又急忙趕回家去取。等他帶著繩子跑回來時,集市已散,他最終沒能買到鞋。
別人知道後對他說:「為什麼不用你自己的腳試一試呢?」他固執地說:
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樂羊子妻的翻譯
是一個故事,樂羊子外出求學,因思念妻子回家探望。妻子怕他耽誤學業,剪斷正在織的一匹布,教育他不能半途而廢。樂羊子妻參考譯文 河南郡樂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姓什麼的人家的女兒。樂羊子在路上行走時,曾經撿到一塊別人丟失的金餅,拿回家把金子給了妻子。妻子說 我聽說有志氣的人不喝 盜泉 的水,廉潔方正的人不接...
楚子發母的全文和譯文,楚子發母的翻譯
楚子發母 楚子發母,楚將子發之母也。子發攻秦絕糧,使人請於王,因歸問其母 母問使者曰 士卒得無恙乎?對曰 士卒並分菽粒而食之 又問 將軍得無恙乎?對曰 將軍朝夕芻豢黍粱 子發破秦而歸,其母閉門而不內 使人數之曰 子不聞越王勾踐之伐吳 客有獻醇酒一器者 王使人注江之上流 使士卒飲其下流,味不及加美 而...
子路問政的原文與翻譯,子路問政,子曰 「先之,勞之。」啥意思?
子路問政,子曰 先之,勞之。啥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 子路問為政之道。孔子說 自己先要身體力行帶好頭,然後讓老百姓辛勤勞作。出處 論語 子路篇 原文 子路問政。子曰 先之,勞之。請益,曰 無倦。譯文 子路問為政之道。孔子說 自己先要身體力行帶好頭,然後讓老百姓辛勤勞作。子路請求多講一些,孔子說 不要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