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永學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的故事

2025-07-19 19:15:15 字數 1994 閱讀 7542

1樓:year逗比大聖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宋朝時候,有個農家子弟名叫方仲永,五歲的時候就能寫詩。他父親把詩拿給讀書人看,大家都很驚奇。

以後,不斷有他父親去作客,以索取仲永的詩作。他父親貪圖小利,每天領著仲永到處拜訪,不讓他繼續學習。到十。

二、三歲,所作的詩文不能同開初相比。方仲永由"神童"到普通人的事例說明,任何天才都不能生而知之,不勤奮地學習,即使有良好的天資也枉然。

能說明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例子

2樓:藍色曉光

《傷仲永》這篇古文就是很好的例子!

以人之處於世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立意的作文

3樓:靜聽天際

記得小時候,家家便經常教導我說:「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過當時還小,缺乏人生經驗,因此對這句話的理解是朦朦朧朧的。

但是我6歲大時,大姨講的乙個故事卻讓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十分貪玩,上課並沒有認真聽講,所以數學成績不十分好。我怕大姨指責我,便四處躲她,可是還是被她抓住了。

我本以為我會挨一頓打,嚇得直哆嗦。可她並沒有打我,而是給我講了乙個故事。故事說:

古代有乙個人叫方仲永,從小就很有才能,但是他之後四處拜訪名師,炫耀才藝,最終「混然眾人也」。她說:如果我像方仲永那樣,那我就會成為眾人裡毫不起眼的乙個。

我此時才終於明白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意義,並且暗暗下了決心:我以後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能像方仲永那樣墮落成乙個凡人,而是當上世界首富。

我好好學習了幾年,效果很大。考試基本上都是次次考100分。大家都對我讚不絕口,連數學老師都誇我。

只不過大姨對我的要求挺高的,認為我還缺少勤奮,在前不久送了我乙個印章,上面刻著四個大字:「天道酬勤」以鼓勵我。

期末考試之後,我立馬跑到奶奶家,與妹妹玩了個天昏地暗。回到大姨家後,我本性不改繼續玩物喪志。媽媽終於忍無可忍,在吃晚飯的時候,大發雷霆。

我不服氣,不知好歹的與我媽對著幹,還在房間裡偷偷罵她,結果被全家人圍攻了一頓。

我知道自己錯了,高考狀元們說自己是「玩」出來的。那不是真的,高考狀元並不容易,他們一定很勤奮,而不是像我這樣玩。我的夢想就是當湖北省的高考狀元。

所以我要勤奮,不可以成為方仲永那樣。俗話說的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若作舟。

我要以勤為舟,乘風破浪向自己的夢想進軍。

生活中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例子

4樓:匿名使用者

《傷仲永》中方仲永天資非凡,卻因沒有接受後天的教育而有天才淪為普通人了。

洛陽紙貴:《三都賦》的作者左思幼時很不聰明,學過書法、**和兵法。都沒有什麼成就。

後來他下決心刻苦學習努力寫作,花了數十年功夫,寫成了《三都賦》。洛陽的人爭相買紙抄讀,使得當時的京城紙張供不應求,稱為「洛陽紙貴」。

學如逆水行舟 不進則退說明了什麼

5樓:網友

學習要不斷進取,不斷努力,就像逆水行駛的小船,不努力向前,就只能向後退。

6樓:蛻變時請等待

逆水行舟的話,如果不向前進,就會後退,學習就像行舟一樣,如果你不努力,不前進,就會後退。

7樓:尤文名宿c羅

謙虛使人進步 驕傲使人落後。

8樓:網友

學習就想在水流湍急的河流中行船,如果不努力划船就被水流衝後退!說明了人在學習的境況是一樣的,不努力就會落伍,被隊伍落下,所以人在任何情況都不能放棄努力,只有不斷努力才能不被落在隊伍後面!

9樓:網友

就是說你得好好努力讓自己進步,即使你自己不退步,別人也會超過你。

10樓:權景平

學習就像是在水流湍急的河流中行船,如果不努力划船就被水流衝得後退。

說明了人在學習的境況是一樣的,不努力就會落伍,所以人在任何情況都不能放棄努力。

告訴我們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名言警句 學如逆水行舟 心如平原走馬,易放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跑馬,易放難收。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追。是什麼意思?學習如同船在逆水中行使,如果你不往前進的話就會順著水往後退。心就像是馬在平原上跑,如果你不懂的收放自如,那把馬放開它就會很快跑的沒影。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心似平原跑馬,易放難收。就是說,學習就...

《傷仲永》說明什麼道理, 傷仲永 說明什麼道理

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本文借事說理,以方仲永為例項,說明 一個人有天分不足詩,唯有後天的教育與學習,才能讓人精益求精,更上一層樓,才能夠真正成才。作者所說的 受之天 是指人的天資 受之人 是指後天教育。作者認為,二者之間,後者更為重要,即後天教育對一個人是否成才是至關重要的,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傷仲永翻譯

譯 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 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