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所得稅裡如何將會計利潤調整為稅法利潤

2025-07-24 16:25:09 字數 5615 閱讀 7441

1樓:網友

會計利潤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的要求要調整為稅前利潤(應納稅所得額),主要的是將會計準則和稅法要求不一致的專案進行調整,有比例的按比例列支(比如:業務招待費、廣告宣傳費、公益性捐贈等等)等等,經過稅前扣除專案的增減來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根據應納稅所得額計算企業所得稅(彙算清繳)。

稅法中,計算企業所得稅時,會計利潤怎麼求?公式是什麼?

2樓:看不見遇不著

企業所得稅的會計利潤即為會計報表中的利潤總額。

計算公式:

3樓:雲海國學

如下過程:

營業收入。減:營業成本。

營業稅金及附加。

銷售費用。管理費用。

財務費用。資產減值損失。

加:公允價值變動收益(損失以「—」號填列)投資收益(損失以「—」號填列)

營業利潤(虧損以「—」號填列)

加:營業外收入。

減:營業外支出。

利潤總額(虧損以「—」號填列)

減:所得稅。

淨利潤(虧損以「—」號填列)

會計利潤怎樣調整成稅法上應納稅所得額,並找出差異 跪求結果~

4樓:稅總一分局

納稅調整是企業所得稅中的概念。企業所得稅是對企業所得進行課稅,在計算上,稅法有著嚴格的規定,與會計上的利潤總額的計算有著不一致的地方。因此,在計算企業應稅所得時,以會計上的利潤總額為基礎,按照稅法的規定進行調整,以計算出應稅所得,並按規定計算交納企業所得稅。

這一過程,就是納稅調整。

納稅調整是因為會計制度和稅收法規差異形成的,就是按照稅法對利潤所得進行調整,包括按照稅法超規定的工資、費用和提取的業務招待費、福利費、工會費、教育費、折舊,不能在稅前扣除的各種開支等等。還有未提取或者未提足的成本費用,可以進行調整提足。

會計利潤與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關係

5樓:心在雲上飛

一、會計利潤與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關係是: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二、解釋。1、會計利潤是按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計算的利潤總額。應納稅所得額是按稅法規定計算的應稅利潤,兩者在認定標準上有些區別,所以不一定相等。需要在企業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進行調整才能計算出所得稅應稅利潤(應納稅所得額)

2、式中的「納稅調整增加額」主要包括稅法規定允許扣除專案中,企業已計入當期費用但超過稅法規定扣除標準的金額(如超過稅法規定標準的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業務招待費、公益性捐贈支出、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等) ,以及企業已計人當期損失但稅法規定不允許扣除專案的金額( 如稅收滯納金、罰金、罰款等) 。

3、式中的「納稅調整減少額」主要包括按稅法規定允的彌補的虧損和准予免稅的專案,如前五年內未彌補虧損和國債利息收入等。

4、所得稅法規定幾項稅前扣除費用的標準列舉如下(並非全部):超出部分要調增,未超過的按實際發生額扣除。

1)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14 % 的部分,准予扣除。

2)企業撥繳的工會經費,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 的部分,准予扣除。

3)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的 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4)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 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 。

5)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 除***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6)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l2% 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6樓:省心辦服務

省心辦為您解答:在企業所得稅中,「實際利潤額」與「應納稅所得額」有各自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五條規定,「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因此,「應納稅所得額」首先是乙個年度概念,主要在企業年度彙算清繳申報時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二十八條規定,「企業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分月或分季預繳企業所得稅時,應當按照月度或者季度的實際利潤額預繳」。因此,「實際利潤額」概念主要在按照實際利潤額預繳的企業在預繳申報時使用。

7樓:匿名使用者

應納稅所得額與會計利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聯絡又有區別。 應納稅所得是乙個稅收概念,是指根據企業所得稅法按照一定的標準確定的,是納稅人在乙個時期內的計稅所得,即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根據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它包括企業**於中國境內、境外的全部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

生產經營所得是指從事物質生產、交通運輸、商品流通、勞務服務以及經***財政部門確認的其他營利事業取得的所得;其他所得是指股息、利息、租金、轉讓各類資產、特許權使用費以及營業外收益等所得。而會計利潤則是個會計核算概念,是由利潤賬戶和損益表所反映出來的、企業於一定時期內生產經營的財務成果。它關係到企業經營成果、投資者的權益以及企業與職工的利益。

會計利潤是確定應納稅所得的基礎,但是不能等同於應納稅所得額,凡是企業財務制度規定的列支標準和稅法規定有牴觸的,要按稅法規定進行納稅調整。企業按照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核算得出的會計利潤,根據稅法規定作相應的調整後,才能作為企業的應納稅所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構成:

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由收入總額減除准予扣除專案金額構成。同時,稅法中對不得扣除的專案和虧損彌補也作了明確規定。

8樓:匿名使用者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所謂應納稅所得額,是指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准予扣除專案金額後的餘額。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

所謂應納稅所得額,是指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准予扣除專案金額後的餘額。基本公式是: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一準予扣除專案金額 納稅人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製為原則。

應納稅所得額的正確計算,同成本、費用核算關係密切,直接影響到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的稅收負擔。所以,稅法必須就涉及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確定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作出明確規定。主要內容包括收入總額、扣除範圍和標準、資產的稅務處理、虧損彌補等。

納稅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計算出的應納稅所得額與企業依據財務會計制度計算的會計所得額(即會計利潤),往往是不一致的。當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有關稅收法規不一致時,稅法規定,應當依照國宗有關稅收法規的規定計算納稅。因此,企業按照有關財務會計制度規定計算的利潤,必須按照稅法的規定進行必要的調整後,才能作為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繳身瞼業所得稅。

這是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堅持的一項原則。

9樓:匿名使用者

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x所得稅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即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會計利潤是以會計準則為依據核算收益、費用、利潤、資產、負債,就是你記的帳。

應納稅所得額是會計利潤是按稅法規定的對會計利潤進行相應的調增、調減。

10樓:鈔玉蘭示媚

會計利潤與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之間有區別,你按稅法將不可在稅前抵扣的費用調整出來,納入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一般都大於會計利潤。

11樓:逮孝御秋

1、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即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2、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x所得稅稅率。

12樓:潭彩榮脫棋

應納稅所得額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加減調整專案得到的。

13樓:檸酸

增值稅是價外稅。不包含在產品成本之中,所以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不能扣除。

企業計算所得稅為什麼不能直接以會計利潤作為納稅依據?

14樓:閃亮登場

會計和稅務既有聯絡又有區別。在納稅方面,計稅的依據並不是會計利潤,而是由會計利潤作為基數作出一系列調整後的資料。具體而言:

管理費用中的「招待費用」,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等費用,利息費用等等都有相關的調整規定。目的則是為了防止企業利用會計手段偷稅。從另外乙個方面理解可以用下面公式表示: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前年度虧損。

會計利潤是按會計準則計算出來的會計利潤≠應納稅所得額。有些收益,計入了會計利潤,但按稅法的規定是不用交納所得稅的,如:國債利息收入;而有些支出,衝減了會計利潤,但按稅法規定是不允許扣除的,如各種減值準備。

因此,要進行納稅調整,也就是將會計利潤調整為應納稅所得額,應納稅所得額才是所得稅的計稅依據。

15樓:育兒早教談

應交的所得稅是按照稅法的規定來計算的,它不管你會計在賬上做了多少的利潤,該交多少就交多少,比如乙個很簡單的問題,稅收滯納金會計上是計入營業外支出,它減少了會計利潤,但是稅法明顯是不認可的,它說,你因為滯納稅款,還想抵減收入,少交稅,不行,要給我加回來,所以會計利潤是按照會計準則處理的,而應交所得稅是按照稅法的規定來計算的,兩者使用的規則不同。

16樓:網友

兩種計算制度依據不同 平時會計是根據財政部頒發得《企業會計準則》為準 至於稅法上得計稅標準有另一套演算法 換句話說有些收入稅法不承認 有些稅法承認得利潤會計準則不承認。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與會計利潤總額的關係

17樓:網友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會計利潤總額+稅法規定應調增專案-應調減專案)乘以適用稅率。

企業計算所得稅為什麼不能直接以會計利潤作為納稅依據?

18樓:腶犓

所得稅屬於季度預繳,年終彙算清繳。季度預繳時,是按會計利潤計算所得稅的,年終彙算清繳時,按照稅法規定進行納稅調整,按調整後的利潤(稅收利潤)計算所得稅。

19樓:網友

這是因為會計準則或制度和稅法的差異造成的。譬如,有些收入會計利潤確認了,但稅法規定是免稅的;業務招待費,會計制度允許列支,稅法規定只能稅前列支一定比例;非正常損失,會計制度可以確認,稅法不允許稅前列支。。。會計日常核算是按照會計準則或制度進行的,但繳納稅款時又需要按照稅法來測算。

所以,需要每年在會計利潤基礎上進行納稅調整。現實中,很多會計人員嫌麻煩,直接按照稅法了處理會計分錄。這是會計準則或制度的悲哀。

國家也注意到了這問題,對小型微利企業正在逐漸統一。

彙總納稅企業所得稅時,既要調整會計利潤又要調整應納稅所得額的專案有哪些?

20樓:天津星悅財務

彙總納稅企業所得稅時,出了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和會計差錯外,一般不調整會計利潤。

21樓:網友

不調整會計利潤,按稅法調整利潤表收入和費用重新計算應納稅所得額。

22樓:小火柴工作室

會計利潤到應納稅額的調整:

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

保險費借款費用。

業務招待費。

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

公益、救濟性捐贈。

企業之間各種支出(管理費、企業內營業機構之間支付的租金和特許權使用費)

特別納稅調整。

罰款、罰金、滯納金。

非公益、救濟性捐贈。

贊助支出準備金。

會計利潤與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關係

一 會計利潤與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關係是 應納稅所得額 稅前會計利潤 納稅調整增加額 納稅調整減少額 二 解釋 1 會計利潤是按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計算的利潤總額。應納稅所得額是按稅法規定計算的應稅利潤,兩者在認定標準上有些區別,所以不一定相等。需要在企業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進行調整才能計算出所得...

如何控制企業所得稅?企業怎麼才能規避掉企業所得稅

如何控制企業所得稅?你應該是想問,如何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減少繳稅麼?但是你必須要明白的一點就是,前提條件是合法,在合法的基礎上,儘量爭取多稅前扣除,以達到節稅的作用。一般納稅人企業所得稅的稅負率的多少具體要看什麼行業,各行業的稅負率是不同的。一般工業企業在 左右,商業和批發要低些。可以用...

武漢企業所得稅如何彌補虧損,謝謝

企業所得稅應按照申報期末企業實現的累計利潤進行預繳申報。如你表述,2010年各季度預繳申報應如下進行 2010年第一季度 一季度利潤5萬元 09年虧損2萬元 3萬元 25 0.75萬元 第二季度 一季度利潤5萬元 二季度利潤3萬元 09年虧損2萬元 6萬元 25 1.5萬元,申報應納所得稅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