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利潤與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關係

2022-01-11 09:46:14 字數 6433 閱讀 1563

1樓:心在雲上飛

一、會計利潤與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關係是: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二、解釋

1、會計利潤是按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計算的利潤總額。應納稅所得額是按稅法規定計算的應稅利潤,兩者在認定標準上有些區別,所以不一定相等。需要在企業會計利潤的基礎上進行調整才能計算出所得稅應稅利潤(應納稅所得額)

2、式中的「納稅調整增加額」主要包括稅法規定允許扣除專案中,企業已計入當期費用但超過稅法規定扣除標準的金額(如超過稅法規定標準的職工福利費、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業務招待費、公益性捐贈支出、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等) , 以及企業已計人當期損失但稅法規定不允許扣除專案的金額( 如稅收滯納金、罰金、罰款等) 。

3、式中的「納稅調整減少額」主要包括按稅法規定允的彌補的虧損和准予免稅的專案,如前五年內未彌補虧損和國債利息收入等。

4、所得稅法規定幾項稅前扣除費用的標準列舉如下(並非全部):超出部分要調增,未超過的按實際發生額扣除。

(1)企業發生的職工福利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14 % 的部分,准予扣除。

(2)企業撥繳的工會經費,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2% 的部分,准予扣除。

(3)企業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支出,不超過工資薪金總額的2.5% 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4)企業發生的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 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 。

(5)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 除***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過部分,准予在以後納稅年度結轉扣除。

(6)企業發生的公益性捐贈支出,不超過年度利潤總額l2% 的部分,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2樓:省心辦服務

省心辦為您解答:在企業所得稅中,「實際利潤額」與「應納稅所得額」有各自定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五條規定,「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因此,「應納稅所得額」首先是一個年度概念,主要在企業年度彙算清繳申報時使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一百二十八條規定,「企業根據企業所得稅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分月或分季預繳企業所得稅時,應當按照月度或者季度的實際利潤額預繳」。因此,「實際利潤額」概念主要在按照實際利潤額預繳的企業在預繳申報時使用。

3樓:匿名使用者

應納稅所得額與會計利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聯絡又有區別。 應納稅所得是一個稅收概念,是指根據企業所得稅法按照一定的標準確定的,是納稅人在一個時期內的計稅所得,即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根據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它包括企業**於中國境內、境外的全部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

生產經營所得是指從事物質生產、交通運輸、商品流通、勞務服務以及經***財政部門確認的其他營利事業取得的所得;其他所得是指股息、利息、租金、轉讓各類資產、特許權使用費以及營業外收益等所得。而會計利潤則是個會計核算概念,是由利潤賬戶和損益表所反映出來的、企業於一定時期內生產經營的財務成果。它關係到企業經營成果、投資者的權益以及企業與職工的利益。

會計利潤是確定應納稅所得的基礎,但是不能等同於應納稅所得額,凡是企業財務制度規定的列支標準和稅法規定有牴觸的,要按稅法規定進行納稅調整。企業按照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核算得出的會計利潤,根據稅法規定作相應的調整後,才能作為企業的應納稅所得。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構成:

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由收入總額減除准予扣除專案金額構成。同時,稅法中對不得扣除的專案和虧損彌補也作了明確規定。

4樓:匿名使用者

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所謂應納稅所得額,是指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准予扣除專案金額後的餘額。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是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

所謂應納稅所得額,是指納稅人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去准予扣除專案金額後的餘額。基本公式是: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一準予扣除專案金額 納稅人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製為原則。

應納稅所得額的正確計算,同成本、費用核算關係密切,直接影響到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的稅收負擔。所以,稅法必須就涉及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確定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作出明確規定。主要內容包括收入總額、扣除範圍和標準、資產的稅務處理、虧損彌補等。

納稅人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稅法規定計算出的應納稅所得額與企業依據財務會計制度計算的會計所得額(即會計利潤),往往是不一致的。當企業財務、會計處理辦法與有關稅收法規不一致時,稅法規定,應當依照國宗有關稅收法規的規定計算納稅。因此,企業按照有關財務會計制度規定計算的利潤,必須按照稅法的規定進行必要的調整後,才能作為應納稅所得額,計算繳身瞼業所得稅。

這是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應當堅持的一項原則。

5樓:匿名使用者

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x所得稅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即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會計利潤是以會計準則為依據核算收益、費用、利潤、資產、負債,就是你記的帳

應納稅所得額是會計利潤是按稅法規定的對會計利潤進行相應的調增、調減。

6樓:鈔玉蘭示媚

會計利潤與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之間有區別,你按稅法將不可在稅前抵扣的費用調整出來,納入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一般都大於會計利潤.

7樓:逮孝御秋

1、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即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2、應交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x所得稅稅率

8樓:潭彩榮脫棋

應納稅所得額是在會計利潤的基礎上加減調整專案得到的。

9樓:檸酸

增值稅是價外稅。不包含在產品成本之中,所以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不能扣除。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與會計利潤總額的關係

10樓:端木水蓉乾智

應納稅所得額與會計利潤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聯絡又有區別。

應納稅所得是一個稅收概念,是指根據企業所得稅法按照一定的標準確定的,是納稅人在一個時期內的計稅所得,即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根據企業所得稅法規定,它包括企業**於中國境內、境外的全部生產經營所得和其他所得。生產經營所得是指從事物質生產、交通運輸、商品流通、勞務服務以及經***財政部門確認的其他營利事業取得的所得;其他所得是指股息、利息、租金、轉讓各類資產、特許權使用費以及營業外收益等所得。

而會計利潤則是個會計核算概念,是由利潤賬戶和損益表所反映出來的、企業於一定時期內生產經營的財務成果。它關係到企業經營成果、投資者的權益以及企業與職工的利益。會計利潤是確定應納稅所得的基礎,但是不能等同於應納稅所得額,凡是企業財務制度規定的列支標準和稅法規定有牴觸的,要按稅法規定進行納稅調整。

企業按照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核算得出的會計利潤,根據稅法規定作相應的調整後,才能作為企業的應納稅所得。

(2)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構成。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由收入總額減除准予扣除專案金額構成。同時,稅法中對不得扣除的專案和虧損彌補也作了明確規定。

11樓:憑胤莫繡

樓主我拿「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基數」與「會計利潤總額」來比較

會計利潤總額基數與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並沒有直接的聯絡,一般來說應納稅額應該比會計利潤總額要來的高點,因為我們會計上很多專案,比如說管理費用這一塊,我們的餐飲費一般全部記錄管理費用,但是稅法規定不允許全部扣除,只能扣除千分之3左右吧,多扣的部分我們要補回到會計利潤總額去,補回去的數額就是「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基數」,這樣這個數額就比會計利潤總額要來的大!

相反情況也可能有,比如企業投資的收益,股利之類的,樓主可以自己去研究一下!

12樓:方元亮詹君

企業所得稅應納額=會計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13樓:錯溶溶犁白

企業年度利潤總額即按會計核算的整個年度內利潤累計數額。

企業年度應納稅額=(收入總額-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彌補以前

年度虧損)*適用稅率-減免稅額-抵免稅額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與企業會計利潤的關係

14樓:化富貴喬酉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是在企業會計利潤的基礎上扣除一些專案,比如:招待費超過標準、商業保險費、利息支出超過金融企業同期同類貸款利率等等。一個是稅收政策原則,一個是會計核算原則!

一個是財政部門,一個是稅收部門,在核算企業所得稅的時侯要執行稅務部門的檔案.

15樓:匿名使用者

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稅前利潤

應納所得稅=稅前利潤*所得稅率

稅前利潤-所得稅=淨利潤

16樓:匿名使用者

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應納稅額

會計利潤(息稅前利潤)未必全部作為應納稅所得額,因為有時會調增調減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所得稅費用=淨利潤,最後結轉到利潤分配裡面

應納稅所得額與會計利潤的聯絡與區別

17樓:安小姐的夏天

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 + 不允許稅前列支(納稅調增)金額 - 當年可彌補以前年度虧損金額 - 稅法規定免稅所得。

2、應納稅所得額與會計利潤的區別:

應納稅所得額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按照企業所得稅法的規定,應納稅所得額為企業每一個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餘額。應納稅所得額的正確計算直接關係到國家財政收入和企業的稅收負擔,並且同成本、費用核算關係密切。

利潤總額指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種收入扣除各種耗費後的盈餘,反映企業在報告期內實現的盈虧總額。利潤總額是衡量企業經營業績的一項十分重要的經濟指標。

18樓:別問了我還好

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與應納稅所得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絡。

會計利潤總額和應納稅所得額的區別:

(1)會計利潤是一個會計核算概念,是企業根據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出來的,列報在利潤表上的利潤總額,其目的是為了真實、完整地反映企業的經營成果,為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者以及其他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決策資訊。會計利潤不同於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按會計制度的規定計算,而應納稅所得額按稅法的規定計算,由於會計制度和稅法兩者的目的不同,所以對收益、費用、資產、負債等的確認時間和範圍也不同,從而導致會計利潤與應稅所得之間的不同。

具體的計算公式:

利潤總額=營業利潤+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營業利潤=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資

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收益(-公允價值變動損失)+投資收益(-投資損失)

(2)應納稅所得額是一個稅收概念,是根據企業所得稅稅法按照一定的標準確定的,納

稅人在一定時期內的應稅所得,是企業所得稅的計稅依據。利潤總額根據稅法要求進行納稅調增或調減後即成為應納稅所得額。利潤總額與應納稅所得額在平時預繳所得稅時差不多,基本按利潤總額所得稅率計算應預繳所得稅。

區別主要在於年終,年終要進行納稅調整,將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增加專案(如多支的工資薪金、業務招待費、廣告費、罰款支出等)-納稅調整減少專案(如以前年度在本年度扣除的廣告費等)-彌補以前年度虧損-免稅所得(如國債利息收入、免稅的補貼收入等)+應補投資收益已綿所得稅額-允許扣除的公益性損贈=應納稅所得額

計算方法分為以下兩種:

1*直接計演算法

在直接計演算法下,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總額-不徵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金額-彌補虧損

2*間接計演算法

在間接計演算法下,是在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加或減按照稅法規定調整的專案金額後,

即為應納稅所得額。

計算公式為:

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總額±納稅調整專案金額

會計利潤總額和應納稅所得額的聯絡:

(1)會計利潤總額是計算公益性捐贈支出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限額的基數。

(2)使用間接法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是在會計利潤總額的基礎上進行調整的稅前會計利潤在利潤表上是以「利潤總額」指標列示的,是指所得稅費用之前的利潤或虧損。

它的核算依據企業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它反映的是企業一定會計期間所得稅之前的經營成果。其核算要求是客觀、真實、公允地揭示企業實際的收支情況。而納稅所得(或虧損)的計算已在上面說明,它是確定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應交所得稅的依據,核算內容和計算方法取決於國家稅法的規定。

可見,稅前會計利潤屬於企業財務會計核算的範疇,應納稅所得額屬於稅收的範疇稅前會計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包括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淨利潤。

營業利潤=主營業務利潤+其他業務利潤-營業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

稅前利潤總額=營業利潤+投資收益+補貼收入+營業外收入-營業外支出

淨利潤=利潤總額-所得稅

應納稅所得額=稅前會計利潤+納稅調整增加額-納稅調整減少額

應交所得稅額=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稅前會計利潤和應納稅所得額之間的差異

會計制度與稅法對收益、費用、資產、負債

所得稅額計算,企業所得稅應納稅額的計算公式

請注意題目這句話 決定採用成本費用支出額和應稅所得率法核定徵收企業所得稅 答案 120 1 20 120 25 7.5萬元。原理 收入 成本費用 收入 所得率 則 成本費用 1 所得率 收入 收入 成本費用 應納稅所得 應納稅所得額 稅率 應繳所得稅 還有一種解法 120 1 20 20 25 7....

企業所得稅,企業所得稅怎麼計算?

根據描述,我們理解,貴司受讓了 一塊土地,並支付了土地出讓金。後退還土地,收到了一筆針對土地出讓金的 資金佔用費 該筆資金應併入收入總額繳納企業所得稅。至於是否繳納增值稅,需要分析該筆資金的性質。如果該筆資金屬於 佔用貴司土地出讓金所支付的利息,則貴司相當於提供了 貸款服務 取得利息需要繳納增值稅 ...

在計算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可以扣除的專案主要有哪些

在計算企業所得稅的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可以扣除的專案主要有向投資者支付的股息 紅利等權益性投資收益款項 企業所得稅稅款 稅收滯納金等。根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 第八條 企業實際發生的與取得收入有關的 合理的支出,包括成本 費用 稅金 損失和其他支出,准予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第十條 在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