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表現蘇軾與客泛舟於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興之所至,信口吟誦古人的詩向是

2021-05-12 15:16:01 字數 3291 閱讀 7683

1樓:匿名使用者

前面表達了作者夜遊赤壁之下的舒暢之情,接著抒發了人生苦短的感慨,但是作者並沒有悲觀,二是在後面抒發了珍惜現在擁有的便是一種享受一種永恆的感受

蘇軾在《前赤壁賦》所體現的人生觀

2樓:一起找東東

蘇軾因「烏臺詩案」獲罪流放黃州,這是他人生的重要轉折。政治上失意訪惶,精神上孤獨苦悶,但是生性曠達的詩人在老莊佛禪和山水之樂中求得解脫,才寫了千古傳唱《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這樣充滿哲學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前赤壁賦》以浪漫的筆調描寫了月夜美景和泛舟江上飲酒吟詩的舒暢情懷,繼而通過客人及其幽怨的洞簫聲調,引出一番主客爭辯,以**人生觀和宇宙觀。

「客」的回答,闡發了懷古傷時之情,感**彩甚為悲傷。「客」之所以「悲」,在於觸景傷懷,有感於人生短暫。眼前之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曹操的詩句,進而聯想到曹操兵敗赤壁的慘狀。

這麼個「一世之雄」尚且隨著「大江東去」,而銷聲匿跡,有為者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生命短暫、有志而無為者,羨慕長江永恆,哀嘆人生短暫,表現出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和虛無主義思想。對於封建社會的文人士大夫來說,當他們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就陷入這樣的苦悶與迷茫之中。像曹操《短歌行》中說的: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

李白在感嘆「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以後,不是接著說:「浮生如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詩人韋莊也說過:

「須愁春漏短,莫訴金盃滿。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

但蘇軾不用此法。他認為舉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話說「心病還要心藥醫」,欲求精神苦悶的真正解脫,只有求之於自身在哲學上的「解脫」,所以雖然他借客之口表達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並不在宣揚這種悲觀的論調,而是沿用賦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闡明萬物變與不變的道理,超脫於無益的悲觀,憑仗哲學**,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隨之而轉出了一個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與豪放風格並不矛盾。

蘇子的回答照應文章開頭的寫景和客的笑話,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上萬物和人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變; 而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著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應該輕物質而重精神,執著於自己的不朽事業,保持平靜超然的心態和樂觀曠達的情懷。

作者的某些語言容易被誤解為及時行樂,但這種思想並未從文章中直接反映出來,表明的觀點是希望一個人不要發無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種看似超脫塵世其實並不現實防幻想境界;而應適應現實,在目前這種寧靜恬適的環境中不妨陶醉於大自然的懷抱。蘇軾的這種觀點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為他不同意看問題絕對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辯證關係。但這種觀點並非科學,因為作者沿襲了莊子的相對主義觀點,否認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抹殺事物質與量的實際界限。

總之,在當時的背景下,作者的觀點還是積極的。 這種「物我一致」的觀點說明了蘇軾對生命的肯定和對生活的熱愛。 大自然是個無窮寶藏,可以作為人們的精神寄託,所以蘇軾認為人對自然萬物,不該取的不取,該取的就取。

不必因「吾生之須臾」而羨慕其「無窮」,而要使無窮的自然萬物為「吾生」所享用,從中得到樂趣。

縱觀蘇軾一生,既堅持了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士大夫積極入世、剛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藝術化的人生境界與心靈境界的高度和諧。無數的宦海風波和人生挫折鑄煉了詩人巨集大曠達胸懷—尤其當我們讀他這一時期的作品時,能否更多一些人生的感悟與哲理的思考?

3樓:上官愁心

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於風月,情緒轉入低沉消極;最後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覆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複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一。

蘇軾《赤壁賦》的譯文

4樓:超淺呼吸

〖一、《前赤壁賦》〗

簡介:赤壁賦

chì bì fù

分析《赤壁賦》以文為賦的特點

5樓:狂人橫刀向天笑

《赤壁賦》以文為賦的特點分析:

《赤壁賦》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詩的特質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使全篇文情鬱郁頓挫,如「萬斛泉湧」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對偶不同,它相對更為自由,如開頭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飭之致。

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是文意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於誦讀,並且極富聲韻之美,體現了韻文的長處。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散文,分為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其中《前赤壁賦》,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前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覆再現風、月形象。

表現了作者的心靈由矛盾、悲傷轉而獲得超越、昇華的複雜過程。而《後赤壁賦》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與前篇雖無二致,但是筆墨全不相同,以敘事寫景為主,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具有詩情畫意。

6樓:清水戲塵

1駢散結合:

蘇軾的《赤壁賦》是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

2物體寫志。

將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闡述哲理。

3語言優美

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

蘇軾 赤壁賦(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給寫個賞析.300字左右

7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賦》:從整篇文章來看,讀者彷彿被籠罩月光水色之中,在聆聽一回位哲人闡述人生答的道理。文章中的人物只有蘇子、客;物有舟、酒、簫,背景則是浩渺的江水,明亮的月光,把我國古代文人能夠抒懷吟哦的一切道具、環境都擺了出來。

文章中的「客」應該是一個傷心之客,開篇的時候便在急行的小舟之上狂歌,更何況是到了一個仙境般的氛圍之中呢。面對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潔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時此刻,就不需要掩飾心中的不快和對人生的感慨了。於是客便以簫和歌,奏起了心曲,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

此文作於蘇軾被貶期間,是作者排遣內心苦悶的作品,反映了作者消極的一面,但是從文章中又可以看到他豁達的一面,實數難得。文章把敘事、抒情、寫景、說理非常自然的加以結合,語言洗練生動,獨具特色。

蘇軾在赤壁賦中寫客的悲傷的原因,赤壁賦寫作者因人生短暫而感到悲哀

蘇軾在赤壁賦中寫客的悲傷的原因 將客人的悲觀與作者的樂觀形成對比。表現作者的心靈由矛盾 悲傷轉而獲得超越 昇華的複雜過程。主客關係 第一,前賦的主客之間,感情的旨趣更和諧。此賦首言 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主客同船共遊 同飲共樂 同調歌吹,極朋...

蘇軾前赤壁賦名句,蘇軾的《赤壁賦》有哪些名句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前赤壁賦的名句 蘇子曰 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

前赤壁賦原文及翻譯,蘇軾《前赤壁賦》原文和譯文

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蘇氏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誦 讚美 明月的詩句,吟唱婉轉優美的樂曲。不多時,明月從東山後升起,盤桓在鬥宿與牛宿之間。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清泠泠的水光連著天際。聽任小船飄流到各處,凌於蒼茫的萬頃江面之上。乘著輕風 在江面上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