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是道家還是儒家

2021-05-04 11:28:12 字數 5314 閱讀 5140

1樓:魚要糧

易經既是道家的,也是儒家的。

《易經》,承載了歷史使命和任務,雖不乏文采和哲理,是道家重要經典之一,相傳系周人所作,內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卦辭、爻辭),作為占卜之用。

《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但一般認為它是戰國或秦漢時期的儒家作品,並非出自一時一人之手。

儒家奉《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為《五經》。「經」是後世為了尊稱這些書,才加上的稱呼,原來《五經》只稱為《易《詩》、《書》、《禮》、《春秋》。

按郭店簡《六德》和《語叢一》篇的出土證明:「《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並稱,並非孤證,而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象」。

先秦因孔子「老而好易」,導致了「用《易》居前」之「六經」次序的出現。《易經》為(易,詩,書,禮,樂,春秋)群經之首。在我國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秦始皇焚書時亦不敢毀傷它。

2樓:淡淡清香飄千古

周易賦胡秉言

鴻濛混沌兮,孕盤古,無極始出兮,太極來。初生兩儀兮,列四象,衍生八卦兮,智慧開。始祖伏羲,長坐方壇、聽八風之氣,觀草長鶯飛,審雷霆雨雪,察四季消長,度鷹翔魚躍,悟八卦之魂,生八卦之理。

開陰陽之道,正姻緣、和人倫秩序。「塗光休氣兆北閾,赤文綠字煥東周」。 人奉之為神,尊八卦祖師。

開華夏之文明,蘊奧妙神奇矣。

西伯姬昌兮,演文王八卦。推論解讀兮,八八六十四。疊加成象,鑑析準確。

乾坤立道列南北,造化天地成萬物。雷聲震震曰善教,巽逐陰風曰進退。坎險陷陷心憚慮,離麗附和柔順心。

艮止審慎動靜適,兌喜悅悅善照臨。

下古孔子兮,精修十翼。察言、觀變,制器、卜佔。取義象位之說,闡陰陽之對立。

成系統之世界觀,釋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之變化。強宇宙變化之生生不息,說「天地之大德」,提「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之精論,。告後人「物極必反」之思想,調「居安思危」之憂患。

倡「順乎天而應乎人」,張自強不息,變革以成偉業。以「保合太和」之最高理想目標,承「和諧」之思想。立「易與天地準」。

拓模糊解釋現實之精確,確立易卦包羅永珍之精髓,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人更三聖,世歷三古。陰陽互應,剛柔相濟,厚德載物,唯有周易。

易道深矣。「求千太萬後之果,明千思萬緒之象」,經上下幾千年,收無數仁人志士之鑑析,成群經之首而不愧。

古哉周易,新哉周易,東方文化之核心。天開新宇兮,浩正氣,地現阡陌兮,展心懿。古為今用取精華,陰陽二進舉世奇。

揭示二元之規律,珍惜瑰寶悟易理。智慧若清泉,綿遠若流長,用之不完,汲之不盡。「鴛鴦繡罷從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玉匣存來枕邊放,怎舍一時離己身。

3樓:匿名使用者

易經有三本,周易是傳世的一本。

按照南懷瑾的說法:

《周易》,是周文王在kui裡坐牢的時候,他研究《易經》所作的結論。我們儒家的文化,道家的文化,一切中國的文化,都是從文王著作了這本《易經》以後,開始發展下來的。所以諸子百家之說,都淵源於這本書,都淵源於《易經》所畫的這幾個卦。

事實上還有兩種《易經》,一種叫《連山易》,一種叫《歸藏易》,加上《周易》,總稱為「三易」。《連山易》是神農時代的《易》,所畫八卦的位置,和《周易》的八卦位置是不一樣的。黃帝時代的《易》為《歸藏易》。

《連山易》以艮卦開始,《歸藏易》以坤卦開始,到了《周易》則以乾卦開始,這是三易的不同之處。說到這裡,我們要有一個概念,現在的人講《易經》,往往被這一本《周易》範圍住了,因為有人說《連山易》和《歸藏易》已經遺失了、絕傳了。事實上還有沒有?

這是一個大問題,可以說現在我們中國人所講的「江湖」中這一套東西,如醫藥、堪輿,還有道家這一方面的東西,都是《連山》、《歸藏》兩種易學的結合。

《連山》、《歸藏》以外,《周易》的本身這門學問中,有一個原則亦叫作「三易」,意思是說《易經》包括了三個大原則:就是

一、變易;

二、簡易;

三、不易。研究《易經》,先要了解這三大原則的道理。

(1)變易

第一,所謂變易,是《易經》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萬物,沒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在時、空當中,沒有一事、沒有一物、沒有一情況、沒有一思想是不變的,不可能不變,一定要變的。譬如我們坐在這裡,第一秒鐘坐下來的時候,已經在變了,立即第二秒鐘的情況又不同了。

時間不同,環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中,非變不可,沒有不變的事物。所以學《易》先要知道「變」,高等智慧的人,不但知變而且能適應這個變,這就是為什麼不學易不能為將相的道理了。

由這一點,我們同時亦瞭解到印度佛學中的一個名詞「無常」。這個名詞被一些佛教徒把它慢慢地變成迷信的色彩,城隍廟裡塑一個鬼,高高瘦瘦,穿白袍,戴高帽,舌頭吐得很長,名「白無常」,而說這個「無常鬼」來了,人就要死亡,這是迷信。實際上「無常」這名詞,是一種佛理,意思是世界上沒有一種東西能永恆存在的,所以名為「無常」,這就是《易經》中變易的道理。

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易經》,是講原則,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沒有不變的,非變不可,這是原則。印度人則是就現象而言,譬如看見一幢房子蓋起來,這房子將來一定會倒,看見人生下來,也一定會病、會老、會死,這是看現象而名之為「無常」。

(2)簡易

第二簡易,是宇宙間萬事萬物,有許多是我們的智慧知識沒有辦法瞭解的。在這裡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常常跟朋友們講,也可以說是哲學上的一個對比,天地間「有其理無其事」的現象,那是我們的經驗還不夠,科學的實驗還沒有出現,「有其事不知其理」的,那是我們的智慧不夠。換句話說,宇宙間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必有其理,有這樣一件事,就一定有它的原理,只是我們的智慧不夠、經驗不足,找不出它的原理而已。

而《易經》的簡易也是最高的原則,宇宙間無論如何奧妙的事物,當我們的智慧夠了,瞭解它以後,就變成為平凡,最平凡而且非常簡單。我們看京劇裡的諸葛亮,伸出幾個手指,那麼輪流一掐,就知道過去、未來。有沒有這個道理?

有,有這個方法。古人懂了《易經》的法則以後,懂了宇宙事物以後,把八卦的圖案,排在指節上面,再加上時間的關係,空間的關係,把數學的公式排上去,就可以推算出事情來。這就是把那麼複雜的道理,變得非常簡化,所以叫作簡易。

那麼,《易經》首先告訴我們宇宙間的事物隨時都在變,儘管變的法則很複雜,宇宙萬事萬物再錯綜複雜的現象,在我們懂了原理、原則以後,就非常簡單了。

(3)不易

第三不易,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的,可是卻有一項永遠不變的東西存在,就是能變出來永珍的那個東西是不變的,那是永恆存在的。那個東西是什麼呢?宗教家叫它是「上帝」、是「神」、是「主宰」、是「佛」、是「菩薩」。

哲學家叫它是「本體」,科學家叫它是「功能」。管它是什麼名稱,反正有這樣一個東西,這個東西是不變的,這個能變萬有、萬物、萬事的「它」是不變的。

這是《易經》的三個原則,先要懂得。

——————————————————詳細資料見南懷瑾《周易雜說》,書店都有賣。

4樓:匿名使用者

《易經》是中國古代一部神祕的著作,因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並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從其編排體例及文字內容看,是占卜用書。本條目討論寬泛的易經,即包括《易經》和《易傳》在內;在古籍裡僅提到名字的「連山」、「歸藏」(無論是否事實存在)則不予討論。

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李斯偷偷將《易經》列入醫術占卜之書而得以倖免。

關於其作者,《史記》載「文王拘而演周易」,故古人多依司馬遷之說而認同《易經》乃周文王所著,今人則有不同觀點。由於成書很早,文字含義隨時代演變,《易經》的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便已不易讀懂,為此古人專門撰寫了《易傳》以解讀《易經》。今天我們所說的「周易」通常指《易經》和《易傳》二者的結合。

有人認為,占卜之書的性質並不能掩蓋《易經》作為一部偉大著作的價值。占卜起源於人類解釋世界的渴望,哲學的萌芽從原始宗教中生發出來,《易經》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證。中國哲學中陰陽相生相剋、對立統一的基礎理論,便是根植於《易經》。

後人從《易經》中發展出了複雜的哲學系統,儒家和道教的學說均明顯受到《易經》的影響。今人更是從《易經》中解讀出哲學、政治、歷史、軍事、民俗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價值。

根據《周禮》的記載,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經》只是其中之一,另兩部《連山》、《歸藏》均已失傳。

《易》被其後的諸多研究者所推崇,許多易學研究者都是當時公認的淵博學者。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為兩個學派:義理派和象數派。

義理派注重發掘周易的哲學價值,象數派則著重將周易用於占卜。前者如東漢王弼、北宋程頤,後者如西漢京房、北宋邵雍。像廣為人知的河圖洛書、太極圖(含陰陽魚的圓形圖案)等,都是《易經》原著中所無、後人根據對《易經》的理解新增進去的。

現在流傳下來的《周易》有兩部分組成:

《易經》:共六十四卦,每卦的內容包括卦畫、卦詞、爻題、爻辭。形象地說,六十四卦如同著作的六十四章;卦畫如同每章的序號;卦辭如同每章的題目和主旨;每卦六爻如同六個小節,爻題如同每節的序號;爻辭如同每節的內容。

六十四卦共384爻,但為首的兩卦乾和坤各多一爻,所以共386條爻辭。

《易傳》:有十篇,又稱「十翼」,是對《易經》的註釋。《十翼》包括:

一、彖上傳(《周易》每卦有「象辭」,《彖傳》就是解釋「彖辭」的話),

二、彖下傳,

三、象上傳(又稱「大象」),

四、象下傳(又稱「小象」),

五、繫辭上傳,

六、繫辭下傳,

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的言語),

八、序卦傳,

九、說卦傳,

十、雜卦傳。

在唐朝之前,《十翼》一般都認為是孔子作的。到了宋朝,歐陽修首先提出疑問,朱熹則深信不疑,現在已證明非孔子所作。呂紹綱先生說道:

「《易傳》已經是《周易》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離開《易傳》研究《周易》,像漢人那樣另搞一套,是一條絕路,沒辦法走通。」

《易經》包含一套獨特的符號系統,用陽爻「—」(一個長橫)和陰爻「--」(兩個短橫)三個一組相疊構成八卦,六個一組相疊構成六十四卦。八卦分別象徵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以及這八種事物內涵的特質,並藉由以上特質可以取類比像萬事萬物。

《易經》六十四卦的順序絕非隨意排列,而是象徵了事物的發展過程,每卦的卦畫也富有深意。首兩卦乾和坤各象徵天地,又不僅止於天地,抽象出了世界初始狀態中純陽和純陰的性質。接著陰陽相蕩,化生萬物,接下來的一卦便是「屯」,描述了世界初生時混沌的狀態......

至第六十三卦為既濟,其卦畫是陰爻與陽爻均勻分佈,並且陽爻居於奇數位(陽位),陰爻居於偶數位(陰位),意思是陰陽已發展至完全調和的平衡態,似乎世界歸於靜止了。但《易經》令人歎服的是以「未濟」作為第六十四卦來結尾,在看似平衡的靜止之後,體現出世界本質上是運動不息的。

如同六十四卦的順序一樣,每卦中六爻的順序也反映事物在某細節發展階段的規律,這種規律因該爻所處的卦的主旨、該爻的具體位置(從下至上六個位置中的哪一個),以及該爻的性質(陰還是陽)等因素綜合而決定。

易經六十四卦, 以自古流傳的「上下經卦名次序歌」來簡述為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鹹恆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易經,儒家。道家,占卜,易經是道家還是儒家

這一問題特別好。我認為我國至明未,康乾盛世都能在世人的面前呈現不衰而綿延的文明景象。歐洲文藝復興,神學後面的科學,以至於資本風暴席圈世界太平的寧靜局面,我國在船堅利炮下才開始覺悟到自己文明本身中,體會到文明的滯後。可是我們有不清醒的時侯。理念的全盤否定與肯定式都有片面性。那麼,在文化遺傳,文化互補,...

儒家道家佛家儒家執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是什麼意思

樓上說得很詳細了,不過略帶一些宗教方面的偏見,儒家的中道指的還是做人處理的道理,不上不下,不偏不倚,處處不離中庸,關於身體方面的修行,儒家並沒有正面的表述,只是後來道家搞三教合一的時候強湊的,多少有些牽強,道家守中的不少,但是因為流派眾多,這種說法也不準確,守某一個部位這算比較下乘的修法,供機緣悟性...

儒家和道家對傳統中國的影響,儒家和道家思想分別對當今社會的影響

儒家作為中國千百年來的正統思想,在舊社會客觀上充當了地主階級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 近代以來,先進的知識分子為反封建,曾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近幾年,和諧倍受推崇,其實質也是儒家思想的一個方面。道家的唯心思想,是一種避世的態度。其超然物外,無為而治的想法給古代和近現代的人們以精神上的...